第59章 張士誠的治國方針 (第2/3頁)
愛吃排骨雞翅的葉神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然後公平地分發給那些失去土地的農民去辛勤耕種,農民們種地只需按規定繳納田稅即可。最後,強制將地主和富戶多餘的糧食和衣物等珍貴物資公平地分發給那些貧民和老年人,讓他們也能感受到一絲溫暖與關懷。
第二條是對私營經濟的大力鼓勵與推動,尤其是對養蠶業的全力支援。
首先頒佈了那擲地有聲的《州縣務農桑令》。
詔令中明確指出:“元氏之亂猶如洶湧的洪水,致使百姓生活困苦,這豈是僅僅因為君主的不仁啊!實在是那些為官者,不能宣揚仁德之意,反而肆意妄立各種不合理的科條,心中所想的只是肥己之家,全然不顧百姓的疾苦。百姓們求生之路被堵,秉持道義卻又無法實現,最終導致天下崩解。”
“我起兵的本意,便是真誠地希望能將生民從那水深火熱的苦難中拯救出來。我所治理的每一寸土地,都要以保障百姓的生存為首要任務,農桑乃民事之根本,有土地有財富只需正確引導,既讓百姓富足又要注重教育。”
“政令下達之日,務必深刻體會我的苦心,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對,務必讓每一處都具備生存與發展的條件,切不可僅僅以空洞的文書來敷衍了事。要慎重地選擇那些賢能的長官,此後要以民生的興衰作為考核的最重要標準。”
其次,在郡和縣兩級行政區分別設立了意義重大的勸農使和勸農衛,大力獎勵農戶積極發展農桑養殖,讓這片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第三條是對基礎設施建設的高度重視,主要集中在興修水利方面。
當張士誠帶領當地百姓積極興修水利,開河疏港之時,他們彷彿是一群無畏的勇士,與那水患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較量。最終成功解決了自南宋末年以來江南一直存在的水患問題,這不僅極大地繁榮了農桑經濟,同時也如同一股強大的動力,促進了手工業、紡織業和漕運業的蓬勃發展。
第四條是那具有開創意義的開闢軍墾農場之舉。
當軍隊進入蘇州之後,十幾萬的龐大軍隊需要鉅額的軍餉來維持,在這和平時期,李行素建議張士誠派遣軍隊與當地農民一同,開墾蘇州府城外的南園和北園兩片荒地,讓這片土地全部種植上糧食作物,使得軍隊的糧食生產能夠實現自給自足,猶如一座堅實的堡壘。
第五條是對出口經濟和對外貿易的極度重視。
張士誠極其注重海外貿易,如同一位勇敢的航海家,鼓勵有能力的商人勇敢地出海經商。在太倉港設立“鎮海萬戶”,專門負責管理海外運輸和貿易,讓那貿易的船隻如繁星般閃耀在大海之上。
第六條是對貨幣發行的果斷決策,毅然取消元朝那如爛印般的紙鈔。
根據李行素提出發行自己貨幣的要求,需要大量的黃銅來鑄造銅錢。張士誠如同一位果敢的決策者,令人將承天寺的銅佛毫不猶豫地融化,鑄造出了那充滿希望的“天佑通寶”,以此取代元順帝那肆意濫發的至正紙鈔。
與紙鈔相比,銅線濫發的難度顯然要大得多,而且不易偽造,因此有效地穩定了江浙地區的物價和市場。對於融化銅佛這一舉措,李行素持保留意見,畢竟他深深明白古董文物的珍貴价值,因而積極勸說張士誠儘量保留古董和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文物。當然,對於文物保護這一塊,對於張士誠來說,讓他真正理解確實也有一定的難度。
第七條是對學校教育的高度重視,如同呵護幼苗一般,大力發展這關乎百年大計之事。
為了推動教育發展,整飭民風,頒佈了那意義深遠的《州縣興學校令》,詔令內容如洪鐘大呂般振聾發聵:“風化之本系人倫,賢才之興關學校。今者豪傑並起,相與背叛,良由父子、夫婦、兄弟之道失序,故君臣之義不明,廉恥道喪,王綱解紐,實在於斯。凡屬州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