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張士誠的治國方針 (第3/3頁)
愛吃排骨雞翅的葉神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務必稽考前典,務必選拔出那些明博好禮之士,讓他們朝夕諷誦以修明倫序,以興起賢能。”
第八條是那具有創新意義的開設大學,改良科舉制度,積極招賢納士。
在蘇州府設立那充滿學術氣息的學士院,開辦那知識淵博的弘文館,招納“將吏子弟、民間俊秀”,入學者的日常飲食和津貼都由大周政權慷慨提供。
後來的至正二十二年、二十五年,在江浙地區先後兩次舉行鄉試,遴選出了一批優秀的讀書人入仕。
同時設立那廣納賢才的禮賢館,讓江浙一帶的知識分子紛紛如歸巢之鳥般前來投靠,施耐庵、羅貫中、陳基、陳維先等元末名士都曾在張士誠帳下任職,為其出謀劃策,猶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這片天空。
以上這由李行素親自出謀劃策、殫精竭力制定的八條治國理政方針,是張士誠的政權進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教育改革的大膽嘗試。
這八條治國理政方針政策,如春風化雨般,使得江浙地區的經濟迅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各地流民紛紛如歸巢之燕般返鄉,重建自己的家園。
這些執政政策有力地推動了江南經濟的快速發展,造就了不少如沈萬三這樣透過做生意而成為一方鉅富的傳奇人物。
蘇州有句民謠:“生不謝寶慶楊,死不怨泰州張”,前者是指元朝的統帥,後者則是指張士誠,可見蘇州人民對張士誠的愛戴與感激之情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這些措施在現今看來或許都已頗為熟悉,並不覺得有何特別了不起之處,但如果將其放置在當年的那個特定時代,確實有著一定程度的脫離時代束縛之感。
這都是李行素根據當時蘇州的形勢以及後來社會發展的趨勢,為張士誠所提供的精準建議。後世之人往往只知道感謝張士誠,卻不知如果沒有這位彷彿後世穿越過來的大才子李行素,僅憑一個私鹽販子,又如何能夠想出如此之多遠遠超出當時封建年代的便民利國之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