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由江蘇巡撫陳夔龍督造,巨鐘有一人多高,外圍需三人合抱,重達兩噸。鐘聲宏亮悠揚,餘音繞樑,距今有100多年的歷史。
僧人撞鐘之所以要敲108下,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說每年有12個月、24節氣、72候(五天為一候),相加正好是108,敲鐘108下,表示一年的終結,有除舊迎新的意思。
二是依照佛教傳說,凡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種煩惱,鐘響108次,人的所有煩惱便可消除。
每年除夕之夜,中外遊人雲集寒山寺,聆聽鐘樓中發出的一百零八響鐘聲,在悠揚的鐘聲中辭舊迎新,祈禱平安。
我們從鐘樓一路看著明清風貌的建築過來,普明塔院馬上就出現在眼前了,驀然看到大唐風範,油然而生思古之幽情。
普明寶塔是“一寺標幟”,是塔院的主體建築,也是寒山寺的最高點。
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開山之塔的形制與層高,無史料可據。
寺經幾焚,塔遭三毀。
然建塔之志不滅,建塔宏願常萌。
經秋爽法師鼎力,復巍峨寶塔,闢威儀塔院,喚唐風重新,使塔影再現。
普明寶塔為仿唐木結構樓閣式佛塔,四方五層,由須彌座臺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總高42.2米。寶塔的建築藍圖,是以敦煌壁畫中唐塔造型為樣本,同時參考山西五臺山南禪殿、佛光殿,以及揚州平山堂的建築形式設計。
普明寶塔的臺基為花崗石材料,高2.1米,寬16米。四邊有臺階拾級而上,氣勢宏大。平臺四周花崗石斗拱托起石欄杆,石欄立柱上整體圓雕牡丹花。
臺基外四角,各立小青銅臥獅一座。塔身。高30.5米,筒壁厚度僅14厘米,“木構方體,敦厚莊重,層閣復疊,聳然暈飛”。
寶塔西東南北四門,各懸“普明寶塔”匾額,分別為趙樸初、謝孝思、費新我、沈鵬題書。2層到4層的頂面是各種幾何造型的平板,上面繪製佛門演變發展的影象。
塔身出簷飄逸,翼角端莊,各層漸次收進,底層對邊為8米,第五層對邊為5米。五層皆有塔廊平臺供人駐足眺望。
近水遠山,一覽無餘。塔中設天室、地室各一。地室在底層塔內,邊長2.8米,深2.2米;天室在四層樓面下,邊長1.2米,高0.8米。留作供放寶物。
塔剎。高9.6米,相輪直徑2.4米,由覆缽、仰蓮、相輪、華蓋、三花蕉葉、寶珠、剎鏈、風鐸等組成,重約12噸,黃銅鑄就,外貼金箔,光華四射。
華蓋和水焰上各有4組(8個)和6組(12個)飛天女,水焰外圈、7重相輪和4個方位剎鏈上,以及各簷層下共設定108個風鐸(遇風即響的佔風鈴)。
新建成的普明塔院位於藏經樓後方,與大雄寶殿遙相呼應,佔地約3000千方米,平面呈回字形。
院內建築造型古雅,斗拱粗碩,吻獸雄狀,出簷深遠,具濃郁的唐代建築風格。
進塔院釘門廳,廳中立漢白玉石橫碑—座。
正面刻“普明塔院”四個金光大寧(性空書),背面為《寒山寺重建普明寶塔暨塔院碑記》。撰文是雷應行教授,碑記完整地記述了普明寶塔的歷史、興衰、重建。
駢散相間,富有感染力。
普明寶塔北對法堂,法堂坐北朝南,面闊五間,為單簷廡殿。
正脊緊湊,兩端吞脊獸鴟尾相向高聳內曲,外沿有鰭狀邊緣,正中飾寶珠一枚;垂脊舒展奔放,簷角遠伸;斗拱碩壯疏朗,沉雄敦厚,體現大唐建築風範。
堂前池水環繞,水上凌空架露臺,露臺有橋與寶塔相通。
法堂是寺院中僅次於大雄寶殿的重要建築,也稱講堂,是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