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 (第1/3頁)
完顏紹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齊民編戶派徭役(2)
其實再深一層看問題,州縣衙門在戶籍管理這件事情上翫忽職守,又遠不是從康熙以後 才開始,也不僅是在調查、審核和登記時&ldo;簡率相沿&rdo;這一項。而且這&ldo;翫忽&rdo;兩字的重點 ,更不在怠忽上,而是在玩弄上。那手法可就多了。比如中國古代的戶籍,一向有戶別 、戶等這些講究。戶別,就是戶的分類,早在春秋時,齊國就有士、農、工、商的戶口分類 法,以後越搞越細,有宗室戶、官員戶、農戶、商賈戶、弟子戶(即官立學校學生) 、工匠戶、軍戶、僧寺戶、樂戶、守陵戶、驛戶,等等;什麼戶有當官享受特權的份 ,什 麼戶有出錢報效國家的份,什麼戶承擔什麼樣的徭役,都從這戶籍分類上來。《木蘭辭》裡 &ldo;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rdo;的根據,便是因為她們家裡屬於軍 戶,該派世世代代當兵。試想,這分類權全掌握在州縣衙門手裡,花頭精就多了。比如秦漢 時,凡在弟子戶籍的不僅享有免役特權,還有做官的途徑,誰不想入這種戶口?那就得巴結 衙門,送禮塞錢。睡虎地秦墓竹簡中專門有一條&ldo;法律雜抄&rdo;,大意是縣令、縣尉不準把隸 卒一類立在弟子戶名下,違者就要處分,可知這種情況當時已有發現。又比如西晉覆滅後, 北方大批人戶南遷,東晉和南朝歷屆政權在編造戶籍時,都面對戶別混淆的嚴重狀態。南梁 時尚書令沈約說,&ldo;凡粗有衣食者,莫不互相因依,競行奸貨,落除卑注,更書新籍,通官 榮爵,隨意高下。以新換故,不過用一萬許錢。昨日卑微,今日仕伍。&rdo;(《通典》 卷3)這 &ldo;一萬許錢&rdo;塞給誰呢?主要就是落入州縣衙門的腰包,而買個士戶的根本動機,則又如元 代典制專家馬端臨所指出的,&ldo;夫徭役賤事,人之所憚,固宜其改竄冒偽,求自附流品,以 為避役之計也。&rdo;講到底,逃避徭役是最關鍵的。花這本錢,值!可是這問題的另一面,可 就慘了,免役的官戶、士戶、弟 子戶、僧戶、陵戶等戶名越多,州縣經辦人腰包越鼓脹,但國家派定的徭役則有增無減,該 誰充當呢?那就是廣大農戶和其他各色雜戶倒黴了。甚至軍戶少了,往農戶去抓兵;樂戶 不夠,強徵良家姑娘來應差;驛戶不足,便強迫種田人做工人放下活計,去趕馬拉車當挑夫 。本書第一章講到&ldo;聖諭&rdo;到縣時抓夫充當和尚的笑話,這也是一種役,就紮根在戶籍有別 的上面。
戶別之外,還有戶等的講究,就是按照各戶人丁多少、財產多少來定高低等級,又依等 級承擔徭役和雜賦。歷朝各代,有戶分九等、五等、三等等各種不同的方式,但分等權例由 州縣執掌,則是一致的。這就更是無錢賄賂者的大災難了。&ldo;富家大室臨期率以賂免,而中 產下戶反被均敷之害&rdo;,這是通貫兩千多年的老毛病。以兩宋為例,據《續資治通鑑長編》 載,許多州縣衙門都在定戶等時貪贓枉法,任意升降,僅定州安喜一縣,就將原屬五等戶中 的3400戶升作四等戶,將原屬四等戶中的4700戶升作三等戶。南宋時葉衡任於潛縣知縣, 發現這兒&ldo;戶版積弊&rdo;相當嚴重,&ldo;富民多隱漏,貧弱困於倍輸&rdo;,該屬上等戶的,因為塞 過錢財,都變成下等戶了;那些沒勞力缺田產的下等戶呢,因為沒錢孝敬衙門官員或胥吏, 倒承擔了成倍的徭役。歐陽修有過一個《乞免浮客及下等人戶 差科札子》,說是在苛嵐等偏僻縣份中,甚至把十等下戶內&ldo;賣水、賣柴及孤老婦人不能自 存者並一例科配&rdo;,那是一種何等悽慘的情景啊!
徭役究竟有多少名目,繁重到何等程度,不勝縷述。這裡僅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