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帥辛普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而在後排,趙恆等人則是雲裡霧裡,這東西對他們太繞,唯有慕子清能聽懂,但也只是聽懂,沒辦法全部消化。
此時,講臺上。
蘇長歌看到眾人這般模樣並不意外。
他剛才所言。
乃是陽明心學的理論基礎。
既事物的意義不是亙古不變的,而是由心來為事物賦予意義。
在這點上,否定了朱聖性在心外,天理不變的論點,將對事物的客觀認知,轉到主觀認知上,吾心方為天理。
事物的是非、善惡、好壞。
不再是由僵化固定的天理來評判,而是由自己的心來判斷。
而這個世界的人。
在此之前從來沒聽過類似的道理,一時之間自然難以完全理解。
隨即,蘇長歌掃了眼眾人。
準備在心學理論的基礎上進行延伸。
畢竟心即是理。
只是個體看待世界的一種角度,陽明心學最重要的是‘知、行’。
“朱聖曾曰:理在氣先,格物致知,知之深,則行之必至,無有知之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淺。”
“故凡事知先而後行。”
蘇長歌開口,聲音輕緩平淡。
但落在嚴院長等朱聖門徒的耳中,內心卻本能的感覺一絲不妙。
朱聖,危!
也就在他們剛做此想時。
聲音響起。
“吾以為,朱聖此言有誤。”
“凡事應當知行合一,致良知。”
蘇長歌開口,沒有用太過激進的詞,也沒完全否定朱聖的道理
理在氣先。
理者,事物的規律也。
氣者,事物的實質也、
朱聖認為事物的規律先於實質存在。
先有規律,再有物質,這屬於世界觀上的認知。
這句話如若是放在前世,蘇長歌能隨便批判,可這個世界是仙佛聖魔之流,因此也就無法界定此話的對錯。
但後面那一長段格物致知的言論。
肯定是不對的。
知之深,則行之必至,無有知之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淺。
這番言論過度強調了‘知’的作用。
就算按朱聖臆想的那樣。
天理恆在,世間萬事萬物的規律不變。
那也不是知道了就能做到。
腦子會了。
手就會了?
手不會就是腦子會的還不夠多?
再者,天理恆變,沒有永恆的‘知’,。
因此更要強調‘行’的作用。
知行合一,致良知,透過實踐來檢驗人的良知,以及事物的真理。
而與此同時。
隨著這句‘朱聖此言有誤’的話落下。
嚴院長等人有些坐不住了。
目光看向臺上的蘇長歌,怒意勃發,像是在看儒道異端一般。
朱聖說:性即理,性在心外。
你就說:心即理,心外無物。
朱聖說:凡事知先而後行。
你就說:知行合一,致良知。
這不是擺明跟朱聖唱反調,否定朱聖立下的天理學說嗎?
而且,雖然不知道你口中的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什麼意思,但你說朱聖之言有誤,那就是異端,就是歪理邪說!
心中如此想著。
但這一次,嚴院長並沒有急著站起來反駁蘇長歌言論。
免得跟剛才一樣陷入被動。
他想等蘇長歌說完自己的理論之後,再找出紕漏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