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玄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很是遺憾的語氣。
原來,那怕已經立國近百年,蒙元依舊沒有改變部落制的根本習慣,開平周邊就相當於至正帝一系的封地,擁有相當豐饒的草場,而當下,又正是秋高馬肥的時節,幾百年前,這時節往往是金、遼、蒙古等關外部族入關‘打草谷’的好時候,沒想到,這次,風水輪流轉,反過來被漢人打了草谷。
可惜的是,因為老朱謹慎的嚴令,為了確保行軍速度,除了一些重要俘虜,其他帶回不多。
當然,可以想象的,出關的三萬將士破城後多少都能發一筆小財,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無論如何也都是曾經元朝的上都。
朱塬覺得這是將士們應得的。
六天時間,一次奇襲,敲碎了元室氣脈至少未來年內在關外那座政治中心重聚的可能性,絕對的一次漂亮戰役。
除了……
對最喜歡打這種仗的常遇春來說,非常的不漂亮!
老朱為了避免讓常遇春出塞,做出的安排很合理,但,作為某個特別的‘旁觀者’,朱塬卻是明白老朱的心思。
曾經的歷史上,洪武二年,常遇春率兵也是千里奔襲,一路從陝西轉戰到河北,不僅解了北平之圍,還順勢出塞,攻破開平,將至正帝趕到了沙漠深處。
隨後就是一段悲劇。
回兵途中,常遇春暴卒柳河川。
老朱給自己這位心腹愛將的追封,是‘開平王’。
想來,這一次,那怕破不了開平,老朱也絕對不想要一個死去的‘開平王’。
這顯然是一種迷信。
朱塬覺得,放自己身上,他也大機率會阻止常遇春走這一趟。
朱塬也挺迷信的。
感慨一番,朱塬就去找第二份戰報,嚴格來說也不算戰報,因為沒打起來。
正是西線。
朱塬是知道老朱安排的,破了大都,拿下山西,接下來是打算休整的,沒有立刻再進兵的計劃。作勢把常遇春打發去陝西,也只是某個不足為外人道的原因。可以想見,北方那邊的事情結束,西邊,老朱也會適時喊停。
只是沒想到,大家都低估了‘常十萬’對陝西各部的壓迫力。
常遇春剛剛帶兵出潼關,早前從潼關退守長安的前元銀青光祿大夫、邠國公、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太子詹事兼知四川等處行樞密院事、招討使李思齊……降了!
這其實也不意外,
破了大都,一舉剷除了元室的根基,周邊各個軍鎮本就失去了法理上的正當性,老朱要求被封為‘歸命侯’的至正帝向各處軍鎮寫信的同時,也照例在非常積極地進行招降。
再者,山西一戰,常遇春一路攻掠如火,其中發生了什麼,那怕史書上註定會輕輕一筆帶過,但,該知道的人,肯定也會知道。
既然打不過,與其兵敗身死,不如主動投降,這樣還能保全富貴。
老朱在這件事上的信譽還是很好的。
於是,常遇春帶著十餘萬大軍,兵不血刃地進駐長安,輕鬆接管了李思齊各部同樣的十餘萬大軍。
李思齊投降後,同樣盤踞陝西擁兵自重與李思齊還有所攻伐的前元陝西行省左丞張良弼,又名張思道,同樣率軍投降。
這份不算軍報的軍報最後還提及,張良弼、張良臣兄弟投降後,明軍已經前往接管慶陽。
相關的描述裡,還有人用紅筆特意圈畫了一下。
朱塬知道,這肯定是老朱的手筆。
朱塬也明白為何。
慶陽之戰,是朱塬在《天書》中著重描寫過的一次戰役。
雖然當年明軍順利拿下了陝西,但過程卻非常坎坷,甚至,常遇春之死,很大程度上也源於那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