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店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伯元,我是乾隆三十六年,辛卯年的進士。取錄之後,內閣莊學士聞我試卷,便欲一見。莊學士人很好,見我家貧,還想贈我些銀子補貼家用,我那時覺得無功不受祿,便回絕了。但莊學士為人,我眼見得謙虛好客,想著可以深交,便與他相約為友。朝中我之前識得劉文正公,之下便是他了。”
“可後來,因我只是三甲進士,不得入翰林院,也沒有分部學習,只好在京閒置,做個候補知縣,要等知縣出缺,才得選用。可知縣出缺,哪有那麼容易,即便出缺,前面等著補缺的人,多的是呢,哪裡能那麼快輪到我啊?就這樣我竟……竟一下子等了三年。直到乾隆三十九年的一天,莊學士……那時他都升了侍郎,我這也是叫習慣了,他又來找我,說他聽聞了吏部那邊選任事宜,我終於有缺可補了,是選在甘肅會寧縣做知縣。我心想甘肅雖然路遠,總是個一展抱負的地方,會寧就會寧吧,日後做的好,也會有機會升遷。哈哈,當時我在京三年不得授官,心中那一股為官濟民的熱誠,竟也淡了不少,可我還是謝過了莊學士,自己回去準備。可沒想到那日晚上,竟有個鄉紳打扮的人,意外說要找我。”
“那鄉紳我自也不識,口音現下想來,都有些怪異。他自稱就是甘肅會寧縣人。此次不遠千里前來京城,是為了狀告他所在鞏昌府的知府。可其中原因,我聽來卻懵然不解,不知道其中究竟有何內情。”
“他說,他家原本在會寧,也是殷實之家,算不得大富大貴,卻也有不少田產。可惜他天性駑鈍,讀書竟不得中式,上一年間,聽聞府裡有納捐之事,出捐得五十石麥子,便可補府學學生,若是加倍,還能到京裡補一個國子生員。便捐了一百石麥子給鞏昌府,只求補個監生。眼看麥子也送了,府裡告訴他,監生的事尚需些時日,他也沒著急,便回鄉等著。”
“可忽然有一日,府裡竟來了人,也不說別的,開口就問:‘聽聞你想著捐個監生,那一百石麥子呢?你什麼時候交?’說著,便拿出他當日簽押的憑據來。這鄉紳自也不解,問著這一百石麥子,前日自已交了,卻為何又有出捐之事?那公文也自有官印在的,又怎麼做不得數?趕忙讓家人拿了官府文據來,文據上自有官印,想著不會錯了。”
“誰知那兩個府里人竟然說道:‘知府老爺早讓我們找過了,你當日只有恩補監生的憑據,收了一百石麥子的憑據,我們沒見過,想來你這是假的了。你若想要補這監生,就趕快交糧,少羅嗦別的。’其實朝廷在甘肅納粟捐監之事,今上在位之後,卻已多年不行了,可正是那一年,朝廷不知聽了何人之言,竟重開了捐監。當時諸事草創,憑據做得也不精細,極易被做了假去。那人眼看自己憑據,確實粗糙了些,想和官府自辯清白,卻也困難。”
“但他想著和官府自辯,總是自討苦吃,不如再捐一百石,雖然多捐了些,只要能補上國子生,也不虧了,便想著說起再行捐納之事。可下面另一個人卻忽然說道:‘王兄錯了,不是交一百石麥子,大人說的是銀子。你這麥子這麼多,我們也拿不走,大人說不如便利些,一百石麥子,便折你三百兩銀子罷。’這樣一聽,那鄉紳更加慌了。他說自家在甘肅,不過家裡有些田產,甘肅全境都不算富裕,現銀本少,卻又到哪裡找三百兩銀子去?況且一百石麥子,若非大災之年,便只得百餘兩銀子,也就買下了,卻為何要交三百兩之多?況且,這捐監本意,是為了儲備餘糧,以防災荒之需,民間捐納原是隻收糧食,卻為何要改收銀子呢?”
“那姓王衙役見那鄉紳不願交納銀兩,便道:‘是我忘了,大人特意囑咐,要銀子不要麥子。咱甘肅糧食少,給我們銀子,我們去陝西買糧,買得更多。至於為何要你三百兩,你不知打通朝廷關節,有多少難處麼?眼下這太平時節,你也捐個監生,我也捐個監生,監生一年就那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