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種知的人性,荀子既然沒有肯定其為惡,那麼,它是否為善呢?荀子並沒有如此說所謂&ot;可以知&ot;、&ot;可以為禹&ot;,是指人有一種向善的可能性,而並非指人性中天然就具有一種現實性的善它只是&ot;可以知&ot;、&ot;可以能&ot;,而不是必然&ot;知&ot;、&ot;必然能&ot;這種&ot;知之質&ot;、&ot;能之具&ot;既存在著&ot;知仁義法正&ot;、&ot;能仁義法正&ot;的可能性,也存在&ot;知&ot;別的什麼、&ot;能&ot;別的什麼的可能性這種&ot;質&ot;、&ot;具&ot;就像一張白紙一樣,既可施之於朱,也可加之以墨所以,視荀子的知性說為性善說,是完全錯誤的由此可見,荀子的人性概念是一個多層次的意義結構,它的最一般的意義是指人生而具有的本能;它的第二層意義是二元的,由惡的情慾之性和無所謂善惡的的知能之性組成[注]
強調人性惡的一面是葡子人性論的特點,但荀子人性學說中最有價值的是他&ot;他性起偽&ot;的人性改造論荀子認為&ot;性也者,吾所不能為也,然而可化也&ot;(《荀子&iddot;儒效》),&ot;化&ot;就是改造人性他說:
凡人之性者,堯、舜之與桀、蹠,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性一也(《荀子&iddot;性惡》)
具體說,無論堯、舜、桀、蹠,還是君子、小人他們的本性都有&ot;好榮惡辱,好利惡害&ot;,即惡的一面但是,&ot;聖人之所以異過眾者,偽也&ot;這種&ot;偽&ot;,就是&ot;化性&ot;,即透過後天的努力改變其本性中惡的一面對性,是順、是縱,還是化、偽,這是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小人之所以成為小人的關鍵所在所以,荀子雖然講性惡,但其目的和重心是在&ot;偽&ot;,是在突出禮義對於人的重要性
荀子的&ot;化性起偽&ot;說,歷來人們都認為存在著悖論:&ot;人生來是壞蛋……假使真是那樣,那麼善或禮義從何而出,那就苦於解答了&ot;[注]從上可知,此說的大前提是錯誤的荀子強調&ot;人之性惡&ot;,是說人生有惡的一面,並非說人性全惡
荀子認為&ot;凡以知,人之性也&ot;,人性而有&ot;可以知之質,可以能之具&ot;,聖人憑著這種知性,可以化掉惡性而選擇善所以,禮義之善並非從惡性中產生,而是產生於知性,是&ot;知有所合&ot;的結果
三、明分使群
荀子認為,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又能支配自然界,使役萬物,關鍵就在於人有著與自然界的其它生物不同的特點,這種&ot;人之所以為人者&ot;、&ot;人之異於禽獸者&ot;就是人&ot;能群&ot;而動物不能&ot;群&ot;他說:
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荀子&iddot;王制》)
人類的社會組織是如何構建起來的呢?荀子提出了&ot;明分使群&ot;說荀子認為,人之所以,能群&ot;,&l;是由於有&ot;分&ot;,&ot;分&ot;是&ot;群&ot;的基礎所以他說:&ot;人何以能群?曰:分&ot;(同上)在荀子看來,&ot;分&ot;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社會組織的根本,他說:
……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故宮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時,裁萬物,兼利天下,無它故焉,得之分義也(同上)反之,&ot;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離,離則弱,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