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第1/3頁)
心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到了戰國時代,文字在民間頻繁而廣泛的應用中,簡化的、草率的字型大量流行。不但字形的變化十分顯著,不同地區之間文字異形的現象也很突出。當時印璽、貨幣、陶器上的文字,銅兵器上的刻款,銅器上所刻工名,以及近年出土的竹簡、帛書,都是草率的字型,它和青銅禮器上工整的銘文顯然不同。大體上當時重要的青銅器上工整字型,還是沿用著西周以來傳統的寫法,而在一般日用器物上的草率字型,是出於當時各地民間的自由創造。正因為出於各地民間的自由創造,字的寫法很不一致,連偏旁也有不同,出現了漢代許慎所說七國&ldo;文字異形&rdo;的現象(《說文解字敘》)。
戰國時代還沒有字型的專名,但是在實際使用中已形成工整和草率兩種字型。工整的一種就是篆書的起源;草率的一種可以稱為&ldo;草篆&rdo;,也可稱為&ldo;古隸&rdo;,它正是從篆書到隸書的過渡。以秦國為例,當商鞅變法時,所製造的&ldo;商鞅方升&rdo;上的銘文寫得工整,是西周以來傳統的篆書;但是&ldo;大良造鐓&rdo;上的刻款就很草率,是屬於草篆的字型。秦昭王時的兩顆玉印(江陵鳳凰山秦墓出土),都作&ldo;泠賢&rdo;兩字,一個是小篆,另一個是草篆,近於隸書,&ldo;泠&rdo;字的偏旁已不從&ldo;水&rdo;而作&ldo;三點水&rdo;。戰國後期秦&ldo;高奴禾石銅權&rdo;的銘文,已是隸書字型,&ldo;奴&rdo;字的&ldo;女&rdo;旁和&ldo;造&rdo;字的 &ldo;辵&rdo;旁都已同於隸書。在秦始皇沒有完成統一以前,實際上小篆和隸書兩種字型都早已存在,&ldo;新郪虎符&rdo;的銘文是小篆,而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帛書《為吏之道》則近於隸書。隸書和小篆最大的區別,就是變圓筆為方筆,變弧線為直線,這樣寫的速度就可以加快。
戰國時代許多重要銅器銘文都用工整的篆書,講究美觀。例如戰國初期韓國製作的編鐘,所有銘文都先劃好方格,在方格內寫著工整的篆書,很是精美。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銅器銘文也都是工整的篆書。這就是書法的起源。後來秦始皇統一全國文字也還沿用這個辦法,除了廣泛應用隸書以外,許多刻石和重要銅器上的文字都用小篆,也都寫得工整美觀。相傳李斯就是個書法家,&ldo;號為工篆&rdo;,許多刻石和十二&ldo;鍾鐻金人&rdo;的銘文都出於他的手筆(《水經?河水注》引衛恆《敘篆》)。從這時起,作為書法藝術的文字和作為應用工具的文字,分別遵循著各自的道路向前發展。
藝術
戰國時代的美術品大致可以分為四類:甲、青銅工藝品(附金銀錯、鑲嵌及銅鏡),乙、雕塑性美術品,丙、繪畫性美術品,丁、其他工藝品──漆器、玉器、陶器等。
戰國時代藝術的大量具體材料,得益於過去五十年中的考古發現。例如以下各地的出土物對於美術史的研究都有重大意義:山西渾源李峪村,河北易縣、唐山,河南輝縣、汲縣,洛陽金村,山東臨淄,安徽壽縣,湖南長沙等。這些地方或發現了墓葬,或尚殘存著建築遺蹟,出土物中最多的是銅器,但也有瓦當、玉器、漆器和陶器等。戰國時代的美術研究,特別得益於建國後河北唐山,河南輝縣、洛陽和湖南長沙的發掘。這些發掘提供了有地域代表性而又有藝術價值的珍貴材料,並且提供了有關古人生活和文化的可靠的知識。
青銅器
青銅器有:渾源李峪出土的趙國器,河北唐山出土之燕國器,輝縣出土之魏國器、洛陽金村出土之韓國器,安徽壽縣出土之蔡國器及楚國器,以及各地出土之齊、秦各國器,其中有些是春秋末期的,其時代及地域的風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