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太宗頓時發了脾氣,說:&ldo;我與山東崔、盧、李、鄭,以往並無猜嫌,只因其世代衰微,全無冠蓋,猶自稱士大夫,婚姻之中,則多要錢財。才識平庸,而自視甚高,不過是以名氣為交易,依託富貴罷了。我不解人間何為重之?……我今特定族姓者,欲崇重今朝冠冕(就是關隴大佬),何因崔民幹猶為第一等?昔日漢高祖只是山東一匹夫,以其平定天下,主尊臣貴。卿等讀書,見其事跡,至今以為美談,人人心懷敬重。難道卿等看不起我的官爵?&rdo;
他再次申明,修這個志,&ldo;不論數世以前,只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rdo;(《舊唐書高士廉傳》)貞觀十二年(638年),太宗讓高士廉把原先的稿子回爐重來。
高士廉道理雖然聽懂了,感情仍拗不過來,修改後的《氏族志》成了個折衷的產物。他把皇族李姓列為一等,外戚為二等,還是把崔民幹列為第三等,骨子裡仍舊以門第為標準,絕大部分有軍功而非士族的人都未列入。
《氏族志》就這麼矇混過關了,唐太宗的初衷並未完全實現。
太宗是看清了魏晉以來選官制度的毛病的,由於選拔程式中靠的是門第、勢力、關係,選上來的官,素質必然越來越差,大量優秀分子則淤積在社會下層。久之,國家機器就會運轉不靈,底層人才也因不滿而醞釀著顛覆情緒。這樣一來,國何以安?民何以寧?
這是貞年間的一段舊事。唐太宗沒能把死而不僵的門閥制度送進殯儀館,這個任務,就要由武則天來完成了。
唐太宗頒布了《氏族志》100卷,對山東士族的唯我獨尊多少是個搖撼。但他迫於傳統的壓力,只能滿足於把軍功卓著的關隴士族與山東舊族拉平,讓社會承認成功者的高貴。而武則天則做得更加徹底,她乾脆就是打擊士族(甭管是哪裡的),抬高寒門庶族,要讓門閥制度見鬼去。
由於武士彠只是已故三品大臣,資格不夠,因此《氏族志》裡沒有敘武氏家族的&ldo;郡望&rdo;。 郡望是指某地某家族的聲望、發祥、淵源等等,現代漢語裡很難找出對應的詞。這個名單裡不說你的家譜,自然就是輕視;加之褚遂良又曾公開蔑視過武氏家族,武則天當然要耿耿於懷。
幾乎與發起對長孫無忌最後打擊的同時,徹底顛覆門閥制度的&ldo;革命&rdo;也開始了。導火索還是由許敬宗來點燃,他在顯慶四年(659年)三月以《氏族志》不敘武氏郡望為由,奏請修改。李義府也恥其家族榜上無名,立刻予以附和。
武則天顯然是力主此事可行,於是高宗下詔,命禮部郎中孔志約等12人主持修訂,不讓任何士族人士介入,改《氏族志》為《姓氏錄》。從名字上看,這已經與《百家姓》很接近了,強調的是&ldo;姓&rdo;,而不是&ldo;族&rdo;。 《姓氏錄》的編寫原則是,&ldo;皇朝得五品官者書入族譜&rdo;,不問你是豪門還是寒門,就算是打仗有功而當了官的軍卒,也算數。
《姓氏錄》共有200卷,比過去多出100卷,但是原來計程車族卻少了48家,另有一批&ldo;無名鼠輩&rdo;進入了新士族的行列。高宗親自作序,明確肯定了新的等級。此舉一出,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就不光是許敬宗在前臺一個人蹦、武后在幕後一個人操縱的問題了。
姓氏共分為九等,武氏作為皇后一族,當仁不讓進入了第一等的前茅,與長孫皇后家族並列。而長孫家族的其他人,已經殺的殺、削籍的削籍,都沒有資格進入名錄了。
李勣在貞觀年間雖然位高權重,但因為他是由山東土豪起家,門第寒微,在原來的《氏族志》裡等級很低。現在好了,也堂而皇之進入第一等。許敬宗、李義府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