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要是大中正既&ldo;中&rdo;且&ldo;正&rdo;,那倒還行,可以保證人才的質量。可惜天下沒私心的人太少,因此推舉上去的人不僅全是豪門子弟,而且難免有品行不端的阿貓阿狗。
在漢代,被舉薦的叫做&ldo;秀才&rdo;、&ldo;孝廉&rdo;,結果老百姓編了順口溜大加諷刺:&ldo;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rdo; 父別居,就是連自己的老爹都不肯養活。這種幽默,頗似近世的&ldo;一等公民是公僕&rdo;。所以,推薦制根本就是扯淡,掩耳盜鈴而已。
南北朝時期,豪門士族控制了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大部分資源,有時連皇帝也僅僅是塊牌子。門閥制度開始成為政治制度的組成部分。晉南渡以後,琅邪大姓王導、王敦擁立司馬睿為帝,世間就有&ldo;王與馬,共天下&rdo;的說法,可見其勢力之大。
那時候,山東(泛指黃河中下游)有崔、盧、李、鄭;僑姓(南渡人士)有王、謝、袁、蕭;吳郡有顧、陸、朱、張;都是&ldo;金枝玉葉&rdo;,是南北朝時代的&ldo;紅五類&rdo;。
門閥制度,就好比籬笆,圈起來的是最肥的一塊特權。士族可免徭役,婚姻要講門第。在日常生活中,士族一般不與庶族往來,偶有接觸,也自矜門第,對寒門人士甚鄙薄之。這麼幹,當然要造成&ldo;士庶之際,實自天隔&rdo;的狀態。而且這道籬笆又扎得非常緊密,即所謂&ldo;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rdo;就算是在士族之間,也有高低等差。想要鑽空子,門都沒有!
寒門人士的上升之途被堵塞,歷代都有不平之鳴,比如《古詩十九首》裡有一首,就是訴說這種鬱悶的:&ldo;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無為守窮賤,轗軻長苦辛。&rdo;
但是,事情也有兩面性。這籬笆固然圈住了一個大金飯碗,但也養活了一大批無能而又驕奢的廢物。到了南北朝後期,在戰亂中,寒門人士多有以軍功崛起的,甚至當了皇帝的也有幾個。實踐證明,有沒有能耐,根本不在於門第。士族在動亂中無力自保,政治特權喪失,經濟上也不行了,&ldo;名雖著於閭裡,身未免於貧賤&rdo;,門閥制度由此才開始衰落。
到了隋文帝坐天下,他大刀一揮,宣佈消滅這萬惡的&ldo;九品中正制&rdo;,同時開始實行科舉制,把門閥制度砍開了一個大口子。
可是萬事開頭難,直到唐初,科舉製取官的人數還是非常少,一科只有幾十人,晉升速度也極為緩慢,不可能成為輸送公務員人才的主流。傳統習慣仍占上風,當官的主要渠道,還是要靠門第、蔭庇,或者投門下(也就是&ldo;抱粗腿&rdo;),而且勛貴子弟上升也極快,官都做得很大。
唐取天下,依靠的基本力量是關隴士族,唐太宗尤其重視這一夥人。實際上,關隴集團的特點是&ldo;尚武&rdo;、&ldo;尚冠冕&rdo;,而傳統意義上真正的貴族‐‐山東士族則是&ldo;尚禮法&rdo;、&ldo;尚婚婭&rdo;。 嚴格來講,關隴集團甚至不能稱之為&ldo;士族&rdo;,他們不過就是一些&ldo;勛臣&rdo;。但是,唐太宗的意思是,既然打天下的是這一批人,那麼他們就該是&ldo;老子天下第一&rdo;。
‐‐這就是長孫無忌集團之所以專橫於朝的一個背景。
太宗一向對山東士族不太感冒,對他們在衰敗之後靠門第賣婚而趨炎附勢尤為不齒。為了抑制一下他們的臭架子,太宗特指派吏部尚書高士廉領銜編撰《氏族志》。他明令,編寫時要把以皇族為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