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谷之長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秉承著實現壺中小世界自迴圈這個理念,荊黎在休息了半個小時後,開始了下一步的行動。
那就是趁著外界太陽剛升起不久,他要嘗試下能否補充下這一窪鹹水池塘的生態基礎。
因為海水的引進模式和包裹性的攝入有所區別,目前溶於水的無機鹽跟隨海水一起進入了壺中世界。
而海洋中的的細菌、微生物、微小的藻類和單細胞的生物一點都沒有進入,更別提魚蝦等大型生物了。
這些都需要荊黎給單獨補充,根據他簡單的生物學認知,以及針對魚缸養殖補充的知識,他明白一個道理,“養魚先養水”。
一定不能先把魚類等動物們一股腦的投入進去,那是養不活的,而且會廢了一池子水。
先養海藻,養硝化細菌,等水中氧氣含量足夠,渾濁物沉澱後,再考慮投入其他生物。
這裡最關鍵的其實就是海藻能不能養活,早期地球空氣中的氧氣幾乎都是海藻提供的,這就能明白生態系統中“生產者”的重要性了。
荊黎修整後買了把小鏟子和小孩子玩的圓形小漁網,開始收集海水中漂浮的藻類,被海水浸沒的石頭上的綠苔,以及最簡單的海邊夏天的禍害“滸苔”。
這些年因為海水的汙染,導致富營養化,滋生了大量的滸苔,這種東西就像是淡水中的水棉一樣,綠油油的絲狀物。
滸苔氾濫的時候,人站在海邊放眼望去,一片綠油油的,你會懷疑自己身處大草原,而不是在水一方。
不過本質它仍是特別容易成活的綠植,適量的對海洋是很有益的。也很適合在一開始引進到壺中。
這些海藻不僅僅能充當生產者的作用,而且像滸苔這樣的多孔蓬鬆的結構,會匯聚大量的像硝化細菌的有益細菌。
它們對維持海水中氧氣含量,分解有害物質等,都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將處理後的海藻揉成團,緊貼著壺身攝入進壺中的水裡,前前後後一共整進去10團。
竟然也花費了荊黎1個小時的時間,這還是小壺在吸水後又一次恢復升級才能達到的效果。
完全詮釋了什麼叫創業艱難。
海藻糰子進入海水中後,體積舒展開竟然超乎預料的大,這也是荊黎喜歡這樣整的原因。
荊黎藉助精神力將其拆解開,均勻的散佈到池塘裡,10個糰子讓這片池塘有了綠色的點綴。
臨近中午,外界太陽高照,壺中空間也變得明亮起來,荊黎將心神移動,視野也隨之轉移,集中到滸苔的纖維狀莖葉上。
靜靜地等了有10分鐘,此時就逐漸的看到帶點透明的纖維外表面,慢慢的生出一顆顆珍珠似的小氣泡,並在慢慢的變大。
在微觀的視角下,如同水銀一樣亮晶晶的,格外的美麗。這就是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
除了從外界滲入的空氣中帶入的氧氣,這是世界重啟後,第一次在小世界內產生的氧氣。
果不其然,迷霧肉眼可見的又後退了很多。天空中的霾因為海水的滲入清理了不少,都似乎更透徹了,現在伴隨著迷霧的消退,空氣也明亮了幾分。
幾次變化下,空間範圍比起昨晚感應時整整大了一半。霾的減少似乎讓天空也變得更加高遠。
終於有了點小世界的感覺了,不是之前寒磣的的大型活動廣場了。
壺中世界在心神中也終於不再是霧裡看花,水中望月般的晃動模糊了。
解析度提升了,顆粒度降低了,真是讓人舒服的改變。
荊黎滿心歡喜的休息了會,又想了下生物書中生態系統的運轉方式。就又攝取了幾團海底淤泥到池塘中,厭氧型的分解者也有了。
簡單的生態是應該全了,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