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第1/3頁)
希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從適當的背景來觀察,伊斯蘭教的擴張,標誌著從荒涼的沙漠地區,逐漸滲入附近肥沃的新月地區這一長期程序中的最末一個階段,這是閃族最後一次大遷移。編年史家都是根據後來的事態發展,去考察出征的事件的。他們要我們相信,這些戰役是由頭幾位哈里發,特別是艾卜&iddot;伯克爾和歐麥爾,依照事前周密制訂的計劃而英明領導的。歷史上重大事件的發展過程,只有很少是發動者所預見到的。那些戰役,與其說完全是深思熟慮的和冷靜計劃的結果,不如說是為了給各部族的好戰精神找出路,因為那些部族不能再興起內戰,自相殘殺了。他們參加各種侵略的目的,是為了奪取戰利品,而不是為了取
---------------
1annali,volii,pp831‐861。
2cabriddievalhistory(newyork,1913),volii,chxi。
3futu■,p107=hitti,p165。
1balādhuri,pp256‐257=hitti,pp411‐412。
2abutaā,diwānal-haāsah,p795。
---------------
得永久的立足地。但是,事態發展下去,就連發動者也無法控制了。當戰士們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時候,這個運動就越來越勢不可遏。於是,有計劃的戰役開始,而阿拉伯帝國的建立,就必然隨著到來了。阿拉伯帝國的建立,與其說應歸功於早期的計劃,不如說是當前形勢的邏輯的發展。依照教義學家的觀點,伊斯蘭教的擴張,最好是解釋成天命如此。《舊約》對於希伯來的歷史,作了同樣的解釋,中世紀的哲學對於基督教的歷史,也作了同樣的解釋。這種解釋的哲學基礎,是有缺點的。伊斯蘭這個術語,可以照三個意義來使用:起初是一種宗教的名稱,隨後變成一個國家的名稱,最後變成一種文化的名稱。伊斯蘭教不象猶太教和古老的佛教,卻象基督教那樣,是一個進取的、向外傳教的宗教。伊斯蘭教接著建立了一個國家。征服北部地區的伊斯蘭,不是伊斯蘭教,而是伊斯蘭國家。阿拉比亞人是作為一個民族神權政體的成員,而沖向一個不提防的世界的。首先獲勝的,是阿拉伯民族主義,不是穆罕默德主義。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和波斯的大部分人民,直到回曆紀元二、三世紀時候,才表示他們信仰穆罕默德的宗教。這些地區先被軍事征服,隨後當地居民才改奉伊斯蘭教,這兩件歷史事實之間,隔著一段很長的時期。當這些人民改變宗教信仰的時候,主要目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一則為逃避人丁稅,再則要想取得與統治階級相同的身分。作為一種文化來解釋的伊斯蘭,是軍事征服以後,在敘利亞‐阿拉馬文明、波斯文明和希臘文明的核心和遺產所組成的基礎上,慢慢發展起來的。由於伊斯蘭的誕生,近東不僅恢復了早已喪失的全部政治領域,而且在文化領域中恢復了古代文化上的優越地位。
第十二章敘利亞的征服
希拉剋略剛剛被稱為整個基督教世界的救援者,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統一的恢復者,大約就在他正在耶路撒冷重新安置才由波斯人手中奪回來的真十字架1的時候,希拉剋略的駐紮在約旦河外面的軍隊報告說,有一支阿拉比亞軍隊前來進攻,未經多大困難就予以擊退了。戰場是摩耳臺,位於巴勒卡的邊境,在死海南端的東面。阿拉比亞軍隊的司令是穆罕默德的義子宰德&iddot;伊本&iddot;哈列賽;他的部下總計三千人1。在此次襲擊中,宰德陣亡了,新近改奉伊斯蘭教的哈立德&iddot;伊本&iddot;韋立德接替了他,把殘餘的軍隊帶領回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