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以工代賑 (第1/3頁)
湘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就在各方勢力攻訐幽州王和太子,而皇帝頭疼不已的時候。
蕭靈琅出手了。
順安郡主府的人在城外對難民們釋出了一條“以工代賑”的訊息。
簡言之就是順安郡主蕭靈琅為了幫助難民們解決眼下的困境,願意出銀子開辦一些作坊。
從興建作坊到運營作坊都需要不少的勞動力,難民們可以根據自身條件與能力,參與相應的勞動,從而獲得酬勞。
並且,酬勞包括住房、銀錢、物資等等,還可以視情況提前預支一部分。
此訊息一出,難民們最開始並不相信。
但蕭靈琅本就擅長讓人帶節奏,等她安排在難民中的人解釋煽動一番,動心的難民逐漸增加。
本著試一試的心態,不少的難民跟著順安郡主府的人走了。
這些人被帶到盛京城郊外的一處上千畝的荒地處,每人在登記過後,發了一塊木質工牌以及三十個銅板。
每天三十文,這是最低工價。
為免難民們不相信,因此前三天都是上工前就先發工錢。
但第四天開始就會是當天下工後才發當天的工錢。
管事在最開始就向難民們講清楚了發工錢的規矩,免得這些人後面再鬧事。
還沒上工就先發了工錢,這讓非常多的難民都安心了不少。
那些真的想要靠本事掙錢改變現狀的難民們都老老實實地開始幹活。
而一些本就是來看熱鬧,還想要佔便宜偷奸耍滑的人,原本想要拿了工錢就開溜,卻被順安郡主府的府兵給扣押了。
不僅沒收了這些人的工錢,還做了記錄,初犯不予計較,但要是再發現一次,永不錄用。
橄欖枝拋了,殺雞儆猴也做了。
那些跟過去觀望的難民,很多在思量之後,也報名加入了上工隊伍。
一傳十,十傳百。
在蕭靈琅讓人刻意帶節奏的情況下,參加以工代賑的難民越來越多。
被攔在盛京城外的難民裡,絕大多數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
這些人賣力氣幹活混飯吃是常態,逃難後有機會做工掙錢,多半的人都是樂意的。
與其等死,等著朝廷不知何時才會下發的救濟政令,不如憑本事掙錢活命。
於是,這些人在蕭靈琅僱傭的一批技術性工人的帶領下,開始了開荒建房。
第一步必須解決難民的住房問題。
第二步才是建造作坊,以維持長期穩定的一份活計。
蕭靈琅以工代賑的舉措,很快也被傳到了皇帝的耳朵裡。
皇帝還在為處理難民一事發愁,畢竟一味地施與救濟只能解決一時之困,長久下去卻是弊端重重。
因為誰也沒有那樣的財力去救濟那麼多的難民。
但安置難民也將皇帝給難住了,他一時間想不到一個合適的地方,而朝臣們的建議更是沒得一點用。
那些朝臣們彈劾的奏章寫得那是一個比一個好,但安置難民的建議卻是一個比一個菜。
皇帝急得頭髮都掉了一大把。
而順安郡主府的舉措,卻讓皇帝眼前一亮,好像看到了希望。
皇帝隨即傳召蕭靈琅進宮問話。
“順安,‘以工代賑’的計策,是你自己想出來的,還是別人告知你的?”
皇帝自然不相信是蕭靈琅自己想出來的。
因為蕭靈琅有幾斤幾兩,皇帝再清楚不過了。
面對皇帝開門見山的質問,蕭靈琅拿出早就準備好的一封信。
“回皇上,是郡馬想出來的,郡馬在南地參與救援賑災,發現非常多的難民北上逃難,擔心出現暴亂,就寫了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