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 (第1/2頁)
馬金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8、在欺騙敵人的同時防止被敵人欺騙
孫子強調將帥要審時、料敵、慎重決策,以及派出間諜進行戰略偵察,反映了他對敵人施計用詐的警惕性。在戰場上,我騙敵,敵亦騙我,在欺騙
敵人的同時也要防止被敵人欺騙。關於反欺騙問題,兵法中多處涉及,比較集中的是兩處,一是《軍爭篇》中的&ldo;用兵八戒&rdo;,二是《行軍篇》中的&ldo;三十二相敵&rdo;。&ldo;用兵八戒&rdo;中的&ldo;佯北勿從&rdo;、&ldo;餌兵勿食&rdo;兩條,明確告誡人們,敵人假裝敗退不要跟蹤追擊,敵人的餌兵不要去理睬,反欺騙的意思十分明顯。&ldo;高陵勿向&rdo;與&ldo;背丘勿逆&rdo;,表面看與反欺騙不搭界,實際上,敵人佔據山地或背靠高地,倚地形之利,等我來攻,多少有誘我就範的意思,對此種敵人&ldo;勿向&rdo;、&ldo;勿逆&rdo;,就打破了敵人的如意算盤。反欺騙的關鍵是搞清敵人的真實情況。為此,在《行軍篇》中,孫子列舉了幾十種&ldo;相敵&rdo;之法。這些相敵法,有的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然而更多的是透過假象看本質,因此,是反欺騙的重要方法。例如:敵人離我很遠而來挑戰的,是想誘我前進(&ldo;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rdo;);敵人使者措辭謙遜卻又加緊戰備的,是準備進攻(&ldo;辭卑而益備者,進也&rdo;);措詞強硬而軍隊又作出前進姿態的,是準備後退(&ldo;辭強而進驅者,退也&rdo;);輕車先出動,部署在翼側的,是在佈列陣勢(&ldo;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rdo;):沒有約會而來講和的,是另有陰謀(&ldo;無約而請和者,謀也&rdo;);敵人兵卒奔走而擺開陣勢的,是期待同我決戰(&ldo;奔走而陳兵者,期也&rdo;);敵人半進半退的,是企圖引誘我軍(&ldo;半進半退者,誘也&rdo;);敵人營寨上集聚烏雀的,下面是空營(&ldo;鳥集者,虛也&rdo;)!敵人夜間驚叫的,是恐慌的表現(&ldo;夜呼者,恐也&rdo;),派來使者談判,措辭委婉態度謙遜的,是敵人想休戰(&ldo;來委謝者,欲休息也&rdo;);敵人憤怒向我前進,但久不交鋒又不撤退的,必須謹慎地觀察它的企圖(&ldo;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rdo;)。孫子提出的相敵法,是對當時戰爭經驗的概括、總結,其中許多今天已不適用。然而,孫子透過假象看本質的反欺騙思路對我們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以上幾點雖不能囊括孫子詭道理論的全部內容,但足以說明《孫子兵法》是軍事欺騙理論的歷史淵源。孫子之後,兵書戰策大量出現,多數為權謀之作。從總體上看,後人對孫子理論有所發展,但如單就一部兵書而言,沒有一部能超過《孫子兵法》。後世兵書往往把《孫子兵法》視為軍事經典,對其理論加以解釋、闡發,雖不乏獨到見解,但獨樹一幟者如鳳毛麟角。正如唐朝李世民所說:&ldo;朕觀兵書千章萬句,蓋莫超出孫吳&rdo;。唐朝以後,兵家研究詭道蜂起,尤其是明朝,詭道兵書大增。《武備志》中的《二十一史戰略考》,絕大部分記載的是歷史上詭道在戰爭中的運用。《草廬經略》、《百戰奇略》等兵書分門別類地研究、論述詭道之法,使詭道理論更加系統化、條理化,內容也更加豐富,但軍事欺騙的基本理論沒有突破性發展。理論的緩慢進步與實踐的階梯式發展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進入20 世紀以來,欺騙理論的發展側重於應用理論方面,這方面的研究成果與科學技術緊密結合,推動著欺騙手段的擴充套件和更新,使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的軍事欺騙出現了新的面貌。
六、軍事欺騙與軍事謀略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