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楊花滿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人可能會說,幹嘛這麼傻,就不會把種子買過來,種過之後留種不就好了?太天真。
先不說有種子專利保護,光萬惡的“生物鎖”就能扼殺你的念想。海外種業巨頭的“生物鎖”包含兩種技術,
一種是不育技術,農民無法留種;
一種是控制技術,讓下一代的種子在很多功能上不如上一代。
以此逼迫農民們年復一年地掏錢去買洋種子,其價格也遠高於國內種子。
就拿韓國白蘿蔔來說,價格是國內的二十倍;而日本的西蘭花籽,一袋有10萬粒。2015年是3500元一袋,但2016年就漲至6500元,2020年漲至元一袋。
有人可能又進一步問了:我們中國人,大能造航母、能造登月飛船,小能造圓珠筆頭。為什麼不能撥出經費,為農民們研發出好菜種?難道全國那麼多農科院、種植基地,裡面的專家學者都是吃白飯的?
首先是自然條件的差異:儘管我國物種資源豐富,但許多寶貴的地方品種正在快速消失。
據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2015.1.1—2020.12.31)初步調查,在湖北、湖南、廣西等6省區375個縣,71.8%的糧食作物地方品種已經消失。
其中,不乏優質、抗病、耐瘠薄的特性品種,種質資源保護面臨新挑戰。
更重要的一方面,研發投入確實有限。從2020年A 股上市公司研發支出佔比來看,國內隆平高科的研發投入佔比最為突出,達到 10%。其他上市種業公司研發投入佔營收比重普遍在 6%以下,總研發支出合計最高不超過 7 億元,遠低於巴斯夫、先正達、科迪華等全球種業龍頭2020年平均超110億元的研發支出。
技術上的差距同樣很大,已經不是一個維度的競爭。國外種業早已進入分子育種、工廠化育種階段。前者即將分子生物學技術應用於育種中,通常包括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和遺傳修飾育種(轉基因育種);日本千葉縣的全自動植物工廠。後者則以市場、農戶為導向,以工廠化、流水線式方式進行大規模育種。
而我國部分地區依然停留在“靠眼看、憑手摸”的階段,有些領域的國產種子的研發甚至處於空白狀態。
這是一個千年農耕大國的悲哀,更是那群樸實無華、一輩子在土裡刨食的農民們的悲哀。
高危的全球糧食安全,沒有翻身仗可言,近來的俄烏衝突,更是將糧食安全問題推向了國際視野。
俄烏衝突爆發之後,烏克蘭停止了黑海沿岸港口的商業航運,俄羅斯也因美西方的層層制裁,很難大量出口糧食,繼而引發了全球糧食短缺焦慮,導致了國際糧食價格的飆升。
4月中旬,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和世界貿易組織四大國際機構,也因俄烏局勢升級,齊齊患上“焦慮症”,齊聲呼籲,敦促各國不要禁止糧食或化肥出口。
據統計,全球小麥價格上漲了20.1%多,玉米價格環比上漲19.8%。尤其是對於中東和非洲地區這些收入本就不高的國家來說,在經歷過這次災難之後,許多人都有可能會斷糧,因為糧食價格太高,他們買不起。
更有網友表示:“沒有糧食主權,就沒有國家安全。”
還有有網友更擔憂資本炒作導致糧價混亂:“其實缺這點糧食沒什麼問題,但是經過資本家的炒作,即使缺1%的糧,糧價得提高10%或者更多。”
畢竟,有些痛並不遙遠:上世紀80年代末,以1986年非洲大旱為代表的天災人禍之下,全球糧食產量與儲量嚴重下滑,人均糧食下降了14%,使得當年匱乏糧食的蘇聯與華約迅速走向崩潰,東歐民眾無法獲得填飽肚子的麵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