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三十六章中醫藥調理複視(結核性腦膜炎並發動眼神經麻痺) (第1/2頁)
短耳的兔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複視(結核性腦膜炎並發動眼神經麻痺)
[病案]李某,男,10歲,因\"劇烈頭痛伴發熱、嘔吐8天\"於1963年12月25日入院。患兒於入院前8天無明顯誘因出現劇烈頭痛,呈持續性,伴發熱,體溫波動在38.5-39.2c之間,同時出現頻繁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非噴射性。家長曾給予退熱藥物處理,症狀未見明顯緩解,遂來我院就診。
入院查體:體溫38.8c,脈搏102次\/分,呼吸22次\/分,血壓90\/60mmhg。神志清楚,精神萎靡,頸項強直,克氏徵、布氏徵陽性。心肺腹查體未見明顯異常。神經系統檢查: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約3mm,對光反射存在,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輔助檢查:血常規示白細胞計數升高,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腦脊液檢查顯示壓力增高,外觀微渾,蛋白定量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細胞數增多,以淋巴細胞為主,塗片找到抗酸桿菌。結合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診斷為結核性腦膜炎。
治療經過:入院後立即給予抗結核藥物治療,方案為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醯胺三聯用藥,同時輔以甘露醇脫水降顱壓、地塞米松抗炎等對症支援治療。治療初期患兒頭痛、嘔吐症狀有所緩解,體溫逐漸下降。
入院第5周,患兒出現左側眼瞼下垂,瞼裂變小,左側瞳孔直徑約5mm,較右側瞳孔(直徑約3mm)明顯增大,對光反應遲鈍。主訴視物重影,眼球運動受限,尤其向上、向內、向下運動障礙。經眼科會診,診斷為結核性腦膜炎併發左側動眼神經麻痺。考慮為結核性腦膜炎累及動眼神經所致。
針對動眼神經麻痺,在繼續抗結核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針刺治療。
[治則]祛風通絡活血。
[取穴]風池、睛明、陽白、絲竹空、合谷、太沖(單側取穴),補法,留針30分鐘(下同)。隔日一次,一週後上瞼下垂現象減輕,眼球向各方運動已較前顯著靈活,主覺複視明顯好轉。第二次取穴:絲汁空{透魚腰)、瞳子髎、四白、合谷、足三里。二週後眼球活動恢復正常,複視現象消失,瞳孔對稱,對光反射靈活。第三次取穴,睛明、魚腰、四白、瞳子髎、合谷、腎俞、三陰交、太溪。三週後,上瞼下垂理象逐漸消失。1964年4月複查,眼部檢查已正常。
[評析]本病之成因,主要源於火熱之邪與肝風內動。肝為風木之髒,主疏洩,若情志不調或外感熱邪,易致肝鬱化火,火熱上擾,引動肝風。肝風內動,上擾清竅,加之火熱耗傷津血,導致眼絡失於濡養,氣血執行不暢,絡脈受阻,故而出現眼動障礙,視物重影,即所謂“複視”之症。
治療此病,當以祛風通絡、活血化瘀為要。針灸取穴,首選風池、四白、三陰交諸穴。風池為足少陽膽經之穴,位於項後,具有祛風清熱、通絡止痛之效,可平息肝風,緩解眼目不適。四白為足陽明胃經之穴,位於面部,能疏通區域性氣血,改善眼絡阻滯,促進目睛轉動。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之穴,位於小腿內側,具有健脾益氣、養血活血之功,可調和氣血,滋養眼絡。
透過針刺此三穴,風邪得除,氣血得以調和,絡脈恢復通暢,目睛轉動自如,複視之症自可痊癒。此外,治療過程中,患者宜保持情志舒暢,避免過度勞累,飲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之物,以助病情早日康復。
### 詳細病因病機分析
1. **肝鬱化火**:肝主疏洩,若情志不調,如長期抑鬱、憤怒,或外感熱邪,易致肝氣鬱結,鬱久化火。火熱之邪上擾清竅,引動肝風,導致肝風內動。
2. **肝風內動**:肝風內動,上擾清竅,加之火熱耗傷津血,導致眼絡失於濡養,氣血執行不暢,絡脈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