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三十七章中醫藥調理視歧 (第1/1頁)
短耳的兔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視歧
[病案]張某,女,18歲,學生。1980年7月29日初診。主訴:視一物為二(複視)一月餘,伴頭昏,無法看書。患者於一個月前無明顯誘因下突然出現複視症狀,視物成雙,伴持續性頭昏,嚴重影響閱讀及日常生活。曾於某醫院就診,經檢查診斷為\"右內直肌不全麻痺\",建議採用直流電碘離子透入等物理治療方法。患者因個人原因拒絕上述治療方案,特來尋求中醫治療。
現症:視一物為二,頭昏,視物模糊,無法長時間閱讀,伴輕度眼疲勞。無眼痛、流淚等不適。查體:眼底檢查未見明顯異常,右眼球稍外移,眼球運動受限,尤以內轉受限明顯。舌象:舌質淡紅,苔薄白。脈象:細弦。既往史:發病前數日曾患感冒,已愈。無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史,無眼外傷史。
中醫診斷:視歧(右內直肌不全麻痺)
[治剛]祛風通絡。
[取穴]找準患側睛明穴。病者仰臥,閉眼。醫者用左食指將眼球推向外側固定,進針宜快,針尖沿眼眶緩緩刺入約1.5寸,到達視神經附近並使患眼有垂脹感覺為止,留針15分鐘,起針後壓迫針孔1~2分鐘。當天晚上能看電影,但看書仍有複視、頭昏。如此隔日針1次,連續7次後,視物清楚,頭昏消失。複查:眼位正常,活動良好。
[評析]《靈樞·大惑論》雲:“邪中於項……目系急則目眩轉矣;邪其精……則精散,精散則視歧,視歧見兩物。視歧為外邪所傷,中於目系,致五臟六腑之氣血不能上承於目,目失所養而複視。“項”為足太陽經分佈的區域,面睛明是足太陽經之穴,刺睛明不但能疏通氣血,且可祛散外邪,加之患者年輕體壯,正氣尚盛,故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靈樞·大惑論》是《黃帝內經》中的重要篇章,詳細論述了外邪侵襲人體導致目疾的病理機制。文中指出,外邪若侵犯頸部,尤其是足太陽經所經過的區域,會導致目系(即眼球與腦相連的神經血管組織)緊張,從而引發目眩、視物旋轉等症狀。若外邪進一步侵犯精(指眼睛的精氣),則會導致精氣散失,出現視物重影(視歧)的現象。視歧的發生,主要是由於外邪損傷了目系,使得五臟六腑的氣血無法正常上達於目,眼睛失去了氣血的滋養,因而出現複視的症狀。
在治療上,由於“項”是足太陽經的分佈區域,而睛明穴是足太陽經的重要穴位,針刺睛明穴不僅可以疏通區域性氣血,還能祛散外邪,恢復眼睛的正常功能。此外,患者的體質也是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本例患者年輕體壯,正氣尚盛,能夠有效抵禦外邪,因此在針刺睛明穴後,能夠迅速恢復,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
這一論述不僅體現了《黃帝內經》對目疾病因病機的深刻認識,也展示了針灸治療在調和氣血、祛邪扶正方面的獨特優勢。透過針刺特定穴位,調節經絡氣血,可以達到治療目疾的目的,為後世醫家提供了寶貴的臨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