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第1/3頁)
蕭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但是,柴契爾夫人這次旋風式訪問華府,不僅沒有&ldo;累垮&rdo;,而且滿載而歸:這位&ldo;鐵娘子&rdo;成了20世紀80年代兩手牽挽三方,在歐、美、蘇之間奔走斡旋的大國領袖之一。
為了塑造自己的&ldo;大國領袖&rdo;的形象,柴契爾夫人的確花費了很大的氣力,絞盡了不少的腦汁:
1984年12月18日晚,柴契爾夫人一行從倫敦啟程飛抵北京。她在北京受到中國政府最高的禮遇:在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門前接受了隆重的歡迎儀式;先後會晤了中國總理趙紫陽、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和中國最高領導人鄧小平;與鄧小平會見之後,舉行了中英關於香港問題協議檔案的簽字儀式。在與戈巴契夫握手晤談的兩天之後,這位英國首相又與中國最高領導人舉杯共慶這一偉大的歷史時刻。兩位領袖碰杯的巨幅照片一時出現在世界許多大報的頭版之上。
1984年12月22日,柴契爾夫人經香港、檀香山輾轉飛抵華盛頓,在美國總統的度假勝地戴維營與里根舉行了會談。會談主要是:1長時間(約一個半小時)地介紹了她與戈巴契夫會談的情況和她本人對東西方關係的一些看法。2就影響美蘇和美歐關係的&ldo;星球大戰計劃&rdo;1問題雙方進行了懇談和釐清。3里根在會談中表示&ldo;星戰計劃&rdo;的可取之處,在於它將對蘇聯經濟形成巨大的壓力,蘇聯雖也具備搞&ldo;星戰計劃&rdo;的技術能力,但在經濟上承擔不起。里根強調指出:&ldo;蘇聯政府在驅使它的人民所走向的苦行僧式生活的道路上,必定有一個底限。蘇聯領導人將在繼續維持高額軍費開支和改善人民生活之間進行痛苦的抉擇,由此必須加速他們內部的改革。&rdo;柴契爾夫人對此予以認同。4透過會談,柴契爾夫人與里根達成了四點共識,並經由前者向新聞界宣佈如下:&ldo;我已經告訴總統,我堅信&l;戰略防禦倡議&r;的研究專案應該向前推進。當然,研究是在美蘇現有條約的允許之下進行的,我們當然知道蘇聯已經具有相同的研究專案,而且按照美國人的觀點,這些專案已超出了研究的範圍。我們在以下四點達成一致:(1)美國和西方的目的不是想取得優勢,而是在考慮蘇聯發展的前提下保持均勢;(2)按照條約所規定的義務,&l;戰略防禦倡議&r;的實施將經過談判進行;(3)這一計劃最重要的目的是加強而不是削弱核威懾;(4)東西方談判的目的應該是透過降低雙方進攻性武器的水平來獲取安全。這將是重新開始美蘇軍備控制談判的目的,對此我熱烈歡迎。&rdo;
1&ldo;星球大戰計劃&rdo;真名為&ldo;戰略防禦倡議&rdo;(sdi),系裡根總統於1983年上臺後作為加強對蘇戰略攻勢的一部分而公之於世的。它是以定向能和動能武器為手段構建非核反飛彈防禦體系,具有攔截方式多層化、截擊手段多樣化、部署領域空間化等特點,比傳統的反飛彈系統遠為先進。里根的&ldo;星戰計劃&rdo;一經公佈,立即引起爭議:蘇聯對此憂心忡忡,力促美國放棄這一計劃;西歐則擔心該計劃將導致美蘇之間的新一輪軍備競賽,並使美國對西歐的核保護傘失去效用,甚至誘發第一次核打擊。
柴契爾夫人透過與里根達成的這四點宣告及其以後的協議,恰好反映了西歐國家的立場,甚至使蘇聯也獲益匪淺,因為雖然美國可以繼續進行星戰計劃方面的研究,但部署時必須與蘇聯&ldo;談判&rdo;,達成協議。這種把&ldo;研究&rdo;和&ldo;部署&rdo;分開的作法,也使美國在對蘇聯和西歐盟國的不同戰略關係上,取得了靈活而又主動的地位。戴維營會談之後,柴契爾夫人在國際舞臺上的能力、地位和作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