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一後六臣輔政的大明 (第2/4頁)
宅系阿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明正式進入了,孫太后臨朝稱制,六位顧命大臣輔政的時代。
當然了,孫太后和王宇各自作出了妥協,嶺南衛和山東備操軍自然是大部退出大興、昌平,由英國公張輔調遣十萬宣府衛進駐,嶺南衛在通州、密雲駐兵十萬。
這麼一看,孫太后手裡在順天附近的兵力就和王宇就差不多了。
而嶺南衛和混編衛則是返回嶺南、安南一帶,二十年,第二代二狗子已經歸心了一些,可以使用了,所以王宇在安南和占城大規模組建漢人、安南人、占城人混編衛。
不過這麼一來就有個問題,沒人種地,於是占城隔壁的暹羅人,就被王宇盯上了。
所以打完與瓦剌這一戰之後,王宇將嶺南衛留下了五萬人充作京營,剩下的缺額由兵部選練山東備操軍填補。
談妥利益分割之後,大明才開始走向新時代。
給先大行皇帝朱祁鎮上廟號英宗,諡號烈皇帝,這個英宗的廟號,王宇中懷疑這些文官在嘲諷皇帝,不過,還好不是睿皇帝的雙重嘲諷。
年僅五歲的皇長子朱見深,由其母皇貴妃周氏抱著參加了皇太子的加封受策儀式,次日由群臣太后孫若微推舉登基,年號成化,是為大明成化皇帝。
公元1450年,原本的景泰元年直接變成了成化元年,被王宇這麼一搞,朱祁鈺這個郕王直接被太皇太后孫若微打發去就藩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因為大明換皇帝的速度的太快,王宇從來到大明的三十多年間,居然換了五個皇帝,大明朝有史以來,誕生了一個很新的稱謂:太祖皇太后。
原本歷史中,應該於正統七年去世的太皇太后張妍,過了八年,卻依舊在世,所以大明成化皇帝的第一道旨意,當然是尊這位祖母為太祖皇太后。
張妍是歷史上的第一個太祖皇太后的尊稱,但第一個歷經五朝的皇后還得是西漢漢惠帝的11歲皇后張嫣,可惜只做到太皇太后便被劉氏廢了。
所以在講究以孝治天下的大明,太祖皇太后的出現,簡直就是上天對他老朱家一次認可的“祥瑞”。
三楊都同意以此作文章,讓自己小姨當第一個太祖皇太后,王宇自然是舉雙手同意,能加強朝廷權威之事,孫太后、英國公自然也不反對。
然後第二道聖旨,那自然是王宇提出的給土木堡之役的官兵將士敘功,戰死的官軍將士也一併厚加撫卹賞賜。
之後,順天城外有了自己的一支大軍,王宇自然就可以留在闊別十五年之久的順天了,至於嶺南,他則是向朝廷保舉了王世作為巡撫。
嶺南衛和安南混編衛則是被王宇一次拆成了三部分,嶺南東衛,嶺南西衛,安南混編衛,占城混編衛,由他的兩個兒子和兩個親信大將統領,互相制衡。
成化元年到成化三年
大明進入了一個扯皮湊合過的和平觀景,反正王宇提出的好多“好政策”,要不就是被文官三楊否定了,要不就是被太皇太后孫若微否定了,要不乾脆就是被勳貴內部,給否定了。
比如,王宇想整備大明衛所制度,直接切分軍屯兵和戰備兵,大力發展火器兵,直接就被利益相關的勳貴們內部就否定了,明明是有利於大明之事,英國公、定國公,都不敢說支援。
那些大明衛所的指揮使,都是勳貴不襲爵子弟的自留地,哪裡會讓王宇動他們家跟種田的農奴沒區別的世襲軍戶。
所以王宇乾脆自己在嶺南安南一帶搞,把原先的嶺南的衛所,大範圍分田給世襲軍戶,把他們轉為屯田兵,只負責種田,交三成軍糧。
遇到大戰,兵源不足,這些屯田兵還可以臨時徵召,給他們發餉銀就是了。
嶺南衛、混編衛則是轉為募兵的職業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