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狼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縱觀中外歷史,無論何種形態的國家,其執政集團制度、作風的好與壞,是衡量國運長短的重要指標。制度作風好了,人民安居、國家穩定,盛世就會出現;制度作風敗壞,民心離散、民怨沸騰,亂世必然來臨!
大唐發展到了文宗一代,已經如百死之蟲,生命雖還一息尚存,但建國初期那種勃發的朝氣早已消逝。法制綱紀蕩然不存,社會風氣嚴重敗壞,內外秩序混亂無序。至於遍佈各地的藩鎮軍府,更是把律法當成擺設,主帥貪虐部屬,部屬殺害主帥的事成了家常便飯。
太和三年(829年)十一月,南詔威逼成都,朝廷詔令鄰近軍府派兵增援。
前宰相、興元節度使李絳——亦稱山南西道節度使,治梁州,今陝西漢中——緊急徵募了千餘新兵奔赴西川,還沒趕到南詔退兵離去。李絳依令撤軍,草草結束了這次入川之行。
依照唐制,各藩鎮兵員都有固定數額,戰爭狀態一旦解除,臨時募集的新兵就需復員回家。
進入中唐後,這些制度在藩鎮中形同虛設很少有人遵從,節度使們明裡暗裡的擴大所轄軍隊數量,以期增強與朝廷對抗的資本。可宰相出身的李絳一向忠於朝廷,當然不會這樣做。
於是,他集結起所有新兵,當眾宣佈朝廷旨令,將他們遣散併發放了路費。
中、晚唐時期由於戰亂頻仍,致使民間百業凋敝、農田大量荒蕪,當兵領餉還能混上一口飯吃,無疑是份熱門營生。新兵們自然不願走,一個個耷拉著腦袋,悶悶不樂去找監軍楊叔元辭行。
楊叔元本就與李絳不和,原因是李絳從不搭理他這個監軍!
李絳曾是憲宗時期的宰相,在任期間就以削弱藩鎮、剪除閹黨為己任,輔佐憲宗實現了元和中興。後來憲宗志得意滿,重用奸臣皇甫鎛,李絳受到排擠打壓,才被免除相位調離朝廷。
可想而知,以李絳的人品與抱負,怎肯向一個太監低頭示好。楊叔和早就對此懷恨在心並伺機報復,只不過礙於李絳名望,一直沒有找到機會而已。
面對著一眾牢騷滿腹的新兵,他邪念橫生殺心頓起。誣陷李絳剋扣了他們的錢糧,沒按朝廷定額髮放路費。這些人本就不想走,聽到楊叔和這些帶節奏的言詞立刻怒火中燒,鼓譟著搶奪了庫中武器,衝進帥府。
李絳此時正與他的幕僚聚餐毫無防備,得知兵變的訊息共同逃往北城,登上城牆拒守。
有人要將李絳用繩索縋出城外,李絳卻說:“我是主帥不能走,你們趕緊走!”
隨即讓身邊幕僚趙存約等人抓緊離開,趙存約說:“我深受明公大恩,怎可苟且偷生。”
於是幕僚們以及少數親兵把李絳護起來,拼命與亂兵搏殺,無奈寡不敵眾全部悲壯戰死,亂兵們接著又屠滅了李絳全家,可憐一代名臣竟被宵小所害!
太和四年(830年)二月十三日,楊叔元奏報朝廷,誣告李絳貪汙士卒錢糧,引發兵變致死。
二月十五日,文宗任命尚書右丞溫造為興元節度使,前往調查此事,並給予他調動周邊軍隊,便宜行事的權力。
溫造是開國名臣溫大雅的五世孫,曾為徐泗節度使張建封麾下幕僚,雖是文臣卻膽氣過人。他深知以李絳的人品操守,斷不會做出剋扣錢糧的腌臢事,這裡定有文章!
三月四日,溫造抵達梁州近郊褒城縣(古縣名,位今漢中西北大鐘寺),遇到了從西川戰場撤回的興元將領衛志忠。向其通報了李絳遇害的訊息,並轉告了朝廷態度,兩人隨即秘密定下了平亂措施。
他們將所率軍隊分成兩路悄然入城,立即封鎖了城內所有進出路口。第二天,溫造正式上任進入帥府辦公,例行宴請軍府將士。
溫造漫不經心地說:“我想再問問那些新兵的意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