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振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解的感慨與孤獨,另一方面也強調了“道”的高深和踐行“道”的價值,表明遵循“道”的行為和理念是極其珍貴、難得的,有一種對自己所堅持的“道”的高度自信和自我肯定。
第六句:
(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
《道德經》中有一些章節與“是以聖人被褐懷玉”有相近的意思,都在強調聖人的內在品質與外在表現的反差等,例如:
第二章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體現了聖人不彰顯自己,默默做事,不居功自傲,注重內在的德行修養,與“被褐懷玉”中聖人低調而有內涵的特質相似。
第七章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表明聖人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看似置身事外,卻能實現自身價值,也是在說聖人有不圖外在功利,注重內在無私品質的一面。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透過不同人對“道”的態度對比,顯示出真正懂道的人(類似聖人)的獨特和不被常人理解,如同“被褐懷玉”的聖人不以外在顯達示人,而是堅守內在的“道”。
這一句是什麼意思呢?
“被褐懷玉”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穿著粗布衣服,懷裡揣著美玉。它常被用來比喻一個人雖然外表樸實、平凡,甚至看起來很普通,但內心卻擁有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能或珍貴的思想等內在的寶貴品質。在文學、哲學等語境中,多用來形容那些不注重外在修飾,而更看重內在修養和精神追求的人,強調內在美和內在價值的重要性,提醒人們不要被外在的表象所迷惑,要善於發現和重視一個人的內在品質。
還有一種解釋就是,很多人都會善於偽裝自己,出門穿著樸素無華的衣服,在家卻享受著珍饈美饌的生活。
老子在這裡用“被褐懷玉”來比喻聖人的形象和品質。“被褐”代表聖人外表看起來平凡普通,甚至與世俗大眾無異,不追求外在的華麗與富貴,體現出一種低調、質樸的生活態度。“懷玉”則象徵著聖人內心擁有珍貴的道德、智慧和對“道”的深刻領悟,是內在的、本質的寶貴財富。
這句話主要表達了老子對聖人境界的一種認知和推崇,強調不要以貌取人,不能僅從外在來判斷一個人的價值和內涵,真正有智慧、有道德的人往往不會在外表上炫耀,而是將寶貴的內在品質深藏於內心,默默踐行“道”的理念,同時也批判了當時社會上人們只注重外在表象而忽視內在本質的現象。
以下說一些關於這一章的元朝和清朝歷史故事吧:
元朝
元英宗自幼便沉浸於漢文化的海洋之中,深受儒家治國理念的薰陶。當他登上皇位之後,心中懷揣著宏偉的藍圖,決心推行一系列嶄新的政策,以期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繁榮昌盛。
元英宗首先大膽地啟用了眾多才華橫溢的漢人官員,讓他們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為國家的治理出謀劃策。同時,他果斷地下令裁減冗餘的官員,以提高行政效率,減少不必要的開支。此外,對於廣大漢族民眾,英宗更是心懷憐憫,大幅減輕了他們沉重的稅負負擔,使得百姓們得以休養生息,安居樂業。
在英宗眼中,這些舉措無疑都是利國利民的明智之舉,是通往國家富強之路的必經步驟。然而,那些養尊處優的蒙古貴族們卻並不這麼認為。他們長期以來習慣了特權帶來的種種好處,只關心如何維護自身既得的利益,根本無法理解英宗以國家整體利益為重的深謀遠慮。
於是乎,一場驚心動魄的權力鬥爭悄然拉開帷幕。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