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此時山勢逐漸陡峭,陸澤生並非武人體魄,攀行須人攙扶。
薛孤吳不讓隨行軍士代勞,親自上前服侍。
李藥師看在眼中,含笑頷首。
這帶山間筆架山、馬鞍山、龍蓋山連綿挺立,隔開大江與洞庭。
登臨而望,但見上凌霄漢,下接平壤,左帶荊江,右襟洞庭。
其中龍蓋山,山中有石湫,相傳為龍窟,常有霧靄籠罩,故名。
其側有山底湖,水色湛藍如天,倒映青山英姿,相傳漢代便有羽士居此潛修。
一行人來到山中,觸目青松蒼勁,翠柏蓊鬱,風物融洽,景色怡然。
偶遇一二樵子,雖未必是修真高士,然皆有擊壤而歌之態,著實可掬。
李藥師卻不知道,後世為紀念他的遺澤,在此建有李衛公祠。
下山之後再度上船,順江東行。
此時已是用餐時分,陸澤生多所忌口,便與陸氏家族一同乘船,調換和璧過來陪侍。
出石首山不過數十里,便是調絃口。
李藥師對和璧說道:“據傳伯牙自郢都浮江東下,因避風雨而在此處停泊,偶遇子期。伯牙隨心鼓琴,意在高山,子期便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意在流水,子期便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這調絃口』之名,便是由此而來。”
和璧點頭道:“自古知音難遇啊!”
想想又道:“二爺與夫人,便是千古難遇的知音。”
李藥師望向和璧,他可不喜歡帶有任何一絲阿諛的語意。
和璧趕緊改口:“聽聞那龍蓋山、山底湖,倒像是高山、流水。”
李藥師收回眼神,卻聽和璧似是自言自語,可又故意讓他聽見:“龍蓋山青翠如英雄,山底湖湛藍似??”
這回李藥師是當真轉身,盯向和璧了。
只見和璧隱含竊笑,匆匆退下。
不一會兒,卻又笑吟吟地捧了一碗羹湯過來??
前行數十里,便是華容縣。
李藥師對和璧說道:“世傳范蠡墓有三處,一在曹州定陶,一在亳州蒙城,另一就在這裡。王隱《晉書地道記曰:陶朱冢在華容縣,樹碑雲是越之范蠡。』”
唐代官修《晉書之前有“十八家晉史”,東晉王隱《晉書便是其中之一。
和璧聽李藥師之言,並不言語,只抿著嘴,明著做出一副有話想說卻強忍不說的表情。
李藥師知他由范蠡想到西施,想到方才說的英雄,以及沒說出口的佳人,還故意要讓自己知道??一時又是無奈,又是好笑。
如今出門在外,出塵不在身邊。
陸澤生高亢,薛孤吳少年。
惟有和璧插科打諢,卻帶給李藥師些許“家”的慰藉。
於是此時,他索性便與和璧相視大笑起來。
午後來到君山。
此山古稱湘山,因著屈原《九歌湘君,後世改稱君山。
繞過此山轉折向南,便離開大江進入洞庭,抵達嶽州。
這裡是今日的岳陽,亦即蕭梁的巴陵,戡平蕭銑之後改置嶽州。
《水經注湘水記載:“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會大江,名之五渚。”
“四水”指湘、澬、沅、澧,在嶽州“同注洞庭,北會大江”。
三國時期劉備、孫權爭奪荊州。
東吳大將魯肅駐守嶽州,當時稱為“巴丘”。
他在洞庭湖操練水軍,在湖濱修建閱軍樓,是為“巴陵城樓”。
六朝以降,這裡雖仍是軍事重地,但其風光之壯闊綺麗,已為詩人青睞吟詠。
當時洞庭湖的水域遠大於今日。
李藥師率艦隊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