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山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可日本公司最善於解決這些問題,索尼在1964年推出了更成熟可用的家庭錄影機cv…2000。
ampex和rca也隨之在1965年針對家庭消費市場,推出了他們自己的,價位在1000美元以下的reel…to…reel黑白錄影機。
以此同時。非封裝盤式系統逐步演變為了盒式。
1970年,索尼與其它七家合作製造商一起開發了一個工業標準。即索尼u…matic系統,其為世界上第一個商業化的盒式錄影帶格式。
這種錄影帶使用3/4英寸——1。9厘米的磁帶,最大播放時間為90分鐘。
由於使用的方便性,u…matic很快橫掃日本和北美市場的其它消費錄影帶系統,u…matic錄影機在電視臺、學校以及商務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可以說,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錄影帶系統在這個階段的發展,只能說是處於技術積累和優勝劣汰的階段,還遠遠沒有取得大眾市場的成功。
直到1970年代後期,當歐洲和日本公司開發了帶有更加精確的電子計時器和更長的錄製時間的先進機器之後,vcr才開始成為一種大宗消費品。
到現在為止,市面上存在三種相互競爭的、物理上不相容的不同盒式錄影帶技術標準。
其中,做為第三種格式的video 2000,是飛利浦在1978年推出的。
這種產品只在歐洲銷售,由於其有限的特色以及不可靠的名聲,前景悲觀,可以視為路人角色,直接忽略掉。
不得不說,日本的創新能力,未必具備多大的優勢,但在技術改進和最佳化上,則屢屢佔據著世界頭把交椅。
而這次錄影帶格式之爭,便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剩下的兩個標準都屬於日本企業,一方為率先推出betamax的索尼,另一方為迅速跟進推出vhs的jvc——傑偉世。
當然了,在錄影帶系統發展前一階段參與進來的廠商,雖然成了看客,但無礙於他們跟風生產來賺錢。
透過u…matic的初戰告捷,索尼在錄影機這個領域可謂是積累下了深厚的技術底蘊,betamax便是從u…matic演化而來,於1975年推出的;而video home system——vhs標準則由jvc公司在1976年開發。
兩者相較而言,vhs提供了比betamax更長的播放時間,同時磁帶傳送機構沒有betamax那麼複雜。
vhs比betamax的快進和後退速度快很多,因為在磁帶高速捲動之前,播放磁頭已經離開了磁帶。
畫質方面則是betamax格式比較好,但這個優勢對使用者而言,往往沒有更長的播放時間吸引力大。而且在進入美國時候。被害怕衝擊電影業務的環球告上了法庭。
索尼的betamax之所以在第二階段的錄影機標準競爭中落敗。原因非常複雜,比如自身因為第一階段的市場競爭勝利而變得驕傲自大,專利技術並非足夠優秀但卻固步自封、運營上太獨導致缺少合作伙伴等等。
而jvc以及它的後臺老闆松下,則姿態足夠低,態度足夠靈活,當rca要求透過降低畫質的方式增加播放時長的時候,索尼拒絕了,而jvc則跪舔了。
於是就這樣。雙方陣營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決定性的變化。
不過,在大眾應用領域敗北的betamax,在廣播級應用領域當中依然十分廣泛,畢竟後者更在意的是畫質。
按照歷史軌跡發展,這場標準之戰的走向,要到1984年才會變得明朗起來,在此之前則各自拼命地跑馬圈地,搶佔市場。
唐煥熟知其中的利害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