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面對戰國以來的巨變,士人們提出了治國的藥方,這樣就形成了所謂的百家爭嗚孟子時代,對儒家學說威脅最大的是墨子學派、楊朱學派、農家學派,此外還有道家學派和法家學派孟子的思想,也是在與這些對立學派的反覆駁難、互相攻詰中闡發出來的針對法家的唯利是圖、唯力是求,孟子倡言仁義,以王道對抗霸道;針對楊墨兼愛、為我之說,孟子強調人倫綱常對於人類的重要;針對許行學派的平均主義,市賈不貳的主張,孟子堅持社會分工,強調&ot;物之不齊&ot;的必然性;針對告子的性無善惡說,孟子堅持仁義禮智根於心……總之,孟子思想是時代的產物,我們只有將其置於當時的歷史條件之下,才能正確地認識它;我們只有將它與其同時代的思想家進行比較,才能對其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
二、性善論
人性是什麼?這是思想史上一個難解的斯芬克斯之謎孟子是中國思想家中第一個系統地論述了人性善的哲人他的性善論,不但是其倫理思想和&ot;仁政&ot;學說的邏輯起點和理論依據,是其哲學思想的核心內容;而且對後世也具有相當大的影響
孟子開始談論人性問題,是由與合子的駁難引發的告子是中國思想史上最早給人性概念下了定義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人性論思想引起了孟子的深刻思考告子人性思想的內容,歸結起來,大致有三:
第一,告子給人性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他認為&ot;生之謂性&ot;(《孟子&iddot;告子上》)
第二、他又進一步闡明瞭人性的涵義:&ot;食、色,性也&ot;(同上)由此,他又得出第三點認識:&ot;性無善不善&ot;(同上)為了證成這一觀點,他藉助比喻,進行了一系列論證:
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無分子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性猶杞柳也,義猶囗囗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囗囗(同上)什麼叫做人性?&ot;性&ot;概念指的是什麼?孟子與告子有一致的認識,更有不同的認識在承認&ot;性&ot;是指人的生性這一點上,孟子同於告子但是如何評價這種生性,孟子卻和告子有不同的看法
孟子的人性概念實際含有兩種不同的意義他說:
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與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知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孟子&iddot;盡心下》)
龐樸透過對長沙馬王堆出上的帛書《五行篇》的研究,提出&ot;聖人之於天道也&ot;應為&ot;聖之於天道也&ot;[注]其說既有內證,又有外證,朱熹《四書集註》早已疑之,其說可從
孟子肯定&ot;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ot;是性,這種性是什麼呢?就是告子所謂&ot;食、色&ot;之性、&ot;生之謂性&ot;之性
這就是說,孟子也承認人的自然屬性是人性但是,孟子又認為這種食色之性是天然生成的,不但人具有,別的其它動物也具有,因此,它不足以區分人與動物,不是人類所具有的特殊屬性,不能反映人的本質屬性,所以,&ot;君子不謂性也&ot;由此可知,在孟子看來,君子之所謂性,有它的特殊意義,這就是指人的特性,人的本質
這樣,孟子所謂性也就有了雙層意義:一是食色之性,指人的自然屬性,這是當時的通說;二是指仁義等道德觀念,是人類所具有的本質屬性,這是君子所謂性,是孟子創造的賦予人性的新義
對於這兩種性,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