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7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戰時,四艘輕型英艦駛入黃浦江,逼近吳淞鎮南面的蘊藻浜,以猛烈炮火壓制吳淞鎮炮臺的火力,掩護登陸兵佔領了該炮臺。
不久,吳淞鎮清軍實施反擊,迫使英軍退回堤岸。正當吳淞鎮激戰之際,西炮臺正面被英軍突破,大隊英軍隨即登陸。
接著,從吳淞鎮登陸之敵也從側後襲擊西炮臺。陳化成在敵軍前後夾擊下,仍率兵百餘名堅守炮臺,最後全部陣亡。
英軍佔領西炮臺後,隨即佔領了寶山縣城。吳淞東岸的東炮臺也被英軍兩艘輪船上的海員和陸戰隊佔領。
6月16日晚,英艦“戴竇”號護送運輸船隊載著從印度來援的英軍二千五百人到達吳淞口外,使英軍兵力又有增加。
於是,英軍派出第18團和第49團以及炮兵、工兵分隊共約千人,於19日由吳淞南下,另以八九艘艦船溯黃浦江而上,水陸兩路向上海進犯。
由於守軍事先即已撤離,英軍未遇抵抗就侵佔了上海。
上海制炮局新鑄的銅、鐵炮一百七十一門及大批存糧,均落入敵手。
21日,英軍一部乘火輪船二艘、舢板四五隻進犯松江,在距城八里處遭到總兵尤渤率領的二千陝甘兵的阻擊。
英軍發炮轟擊,守軍隱蔽不動。待敵接近時,槍炮齊發,予敵軍以殺傷。激戰半日,英軍被迫撤退。
22日,英軍再次進犯,仍未得逞。英軍在大肆搶掠之後,於23日退出上海,集中於吳淞口外,揚言北上京津,實則準備溯江西犯。
英軍攻陷吳淞口後,清廷一面催促耆英、伊里布等由浙江馳赴江蘇,會同牛鑑“辦理夷務”,加緊議和。
一面繼續從華北、東北調兵遣將,並命工部尚書賽尚阿為欽差大臣,馳赴天津,會同直隸總督納爾經額加強天津地區的防備,防止英軍北犯。
而對於長江下游的防務,仍未予以足夠重視,只是同意由浙江調兵二千,協助江蘇駐軍防守沿江要隘及江寧府。
耆英、牛鑑等一意求和,對防務只是虛應故事而已。
7月6日,英軍十一艘軍艦、九艘輪船、四艘運兵船和四十八艘運輸船,裝載陸軍一萬餘人,駛離吳淞口,溯長江而上。
另外,英軍在吳淞口留有軍艦兩艘,用以封鎖長江口,保證後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