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2/2頁)
[德國]馬庫斯·沃爾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那年我11歲。11年後又重返德國。人們常笑稱我是半個俄國人,有時甚至帶點批評的味道。但我從來沒有把這看做是對我的侮辱。俄國人的關照在我的一生中太重要了。德國共產黨內的同事們都知道,我在蘇聯度過的青少年時代以及俄羅斯人民博大的氣質深深地影響了我。在以後的歲月裡,遇到同蘇聯人發生爭執時,我憑藉與蘇聯非同一般的關係說話較少顧忌,也更有分量。
日後我每次到莫斯科出差,一有機會,就從德國官員的身份中溜出來,像一個我所熟悉的莫斯科人那樣漫步街頭,與人攀談。比起柏林和柏林人,我對這座城市和它的市民瞭解更深。我會重返基茨洛夫斯基街上我們住過的那棟樓。現在這座樓的門口掛著一塊銅牌,紀念父親和弟弟。我還去探望住在阿爾巴特區的許多老朋友。我和摯友阿利克一同穿過我們以前住過的小區,步行到高爾基大街。現在它又恢復了革命前的老名字,特維爾大街。阿利克在二戰中失去了一條腿,如今是一位德語教授。學生時代,我倆常常排幾個小時的隊,為在著名的莫斯科藝術劇院看一場塔拉索娃扮演的安娜&iddot;卡列尼娜。要麼去看學校附近的一家猶太人劇場的主角上演的戲。我倆都喜歡俄羅斯古典作品,還有19世紀歐洲大師的作品,如海涅、巴爾扎克、高爾斯華綏和馬丁&iddot;杜&iddot;加爾,以及文筆簡潔遒勁的海明威。1941年夏天我倆重逢時,曾泛舟莫斯科河上,劃到僻靜的河彎處,一起背誦勃洛克和葉賽寧的詩。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