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第2/3頁)
[美]大衛·哈伯斯塔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起的新聞來源。真正起作用、報導全國性新聞的記者寥寥無幾,大約只有五六人。他們全是彬彬有禮的紳士,模仿《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s)理察奧拉漢(ri插rd oulahan)的氣度和《巴爾的摩太陽報》(the baltiore sun)弗雷德埃塞裡(jfred essery)的派頭。他們是當時理想的翩翩公子,衣著得體,頭戴淺頂軟呢帽,手提文明棍。這是一個象徵,是閒散職業的標誌。從富蘭克林羅斯福來後,文明棍消失了。對這些記者同仁來說,他們已經變成奧拉漢先生和埃塞裡先生了。埃塞裡先生甚至還穿上一副漿硬的襯衫假前胸。國際新聞署(ternational news service)的克羅斯韋爾鮑恩(croswell bowen),20世紀20年代末到達此地,深受《頭版新聞》(the front pa)的影響,初來乍到有意穿上滿是皺褶,襤褸不堪的衣服。可他很快得到資訊,不久就頭戴軟邊帽,手提文明棍出現在人們面前。這兒的人全都四五十歲,沒有年輕人的市場。他們是新湧現出的一大批記者中的精英,他們報導名人的活動、衣著服飾等等,細緻入微,不屑與那些報導兇殺偵破的記者為伍。他們煞費心機,將此道辦成嚴肅的行業。據說胡佛(herbert hoover)十分青睞奧拉漢。當他還在總統位子上時,參加過奧拉漢的葬禮,大大抬舉了奧拉漢。記者們都帶有名片,從不在辦公室中間竄來竄去。跟他們交談的人,他們都能叫出名字,儘量不用電話,因為電話是打擾人的標誌,表現出人的粗俗。再說,他們有足夠的時間親自採訪新聞源。政府機構又如此小,訊息來源也屈指可數。一幢國務院陸海軍大樓就裝下了全部美國軍事和國家安全系統。這些記者總是一早驅車到離白宮一百多碼的愛利浦瑟(ellipse),把車停在那兒,相互間發一通牢騷,尖酸刻薄地談論車輛日增、交通不便等事,然後才開始他們的巡視。第一站往往是內政部大樓,從那裡常常可以得到一篇關於印第安人故事的素材。20年代的華盛頓,印第安人的報導是個大頭。印第安人問題是聯邦政府關心的為數不多的幾個主要問題之一。然後,分為小組走訪作戰部大樓。雖然當時有人並不把國務卿凱洛格(frand bkellogg)看做特別重要的訊息源,他卻幾乎定期接見他們。有時珀欣(john jpershg)將軍也接見他們。然後,他們去白宮,想法見總統。那時並不需要什麼白宮證書,人們之間相互認識,即使有一個新來的記者,同事們都可為他擔保。那時,一個記者負責報導一個行政部門,如白宮、國務院、內政部、作戰部、商業部等。所以,如有一個同仁報導國會,再加兩個人就能建立一個報導整個政府部門的新聞辦事處。(三十年後,報導數量大約相同的政府部門必需十一二個記者,他們的工作一般都透過電話進行,沒有時間進行很多直接接觸。)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