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頁 (第1/3頁)
[美]大衛·哈伯斯塔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比他年齡小的同事清楚,他是優秀的新聞記者,只是採訪方式與眾不同。《紐約時報》是唯一一家擁有大批駐外記者的報紙,他利用該報作為自己的私人新聞部。他和賴斯頓接觸密切,從而獲得有關國內政治的簡明摘要。每當《時報》有精明的年輕記者從遠方歸來,李普曼都透過賴斯頓安排一次午餐。李普曼幾乎遍請了華盛頓所有的優秀年輕通訊記者。這位博學之士和文明程度較差的人之間的拉拉扯扯,可以被看做腦力成果的巨大掠奪。一次,他告訴一位才從非洲回來的記者:&ldo;有人說我必須瞭解非洲的事情,可我現在對付亞洲已經夠困難的了。請你幫幫我的忙,談一談有關非洲的事,好嗎?&rdo;誰不會為這份榮耀而動心,把腦子裡的東西和盤托出呢?李普曼獲得了他所需要的全部資訊,而自己卻一無奉獻,他不能允許年輕記者向他發問。對於這位年輕記者的回報僅僅是,他可以說,他曾和李普曼共進午餐,這是自己事業上升的實實在在的證據。李普曼就是以這種方式保持自己的青春,避免思想的老化,陷入過去經驗的樊籠。(對過去經驗的擺脫確也帶來了麻煩。在他垂暮之年,人們決定為他寫傳,《紐約客》的理察羅維爾入選,擔負此任。他欣然從命,開始和李普曼交談,瞭解他的生涯。他常常問,他為何要擔任某個職務,在某件重要政治事件中起了什麼作用,他對二三十年前發生事件過程的記錄。李普曼很樂意幫忙,連具體細節也不漏掉。但是,當羅維爾著手將老人的回憶和包括他本人日記在內的其他訊息來源核對時,發現了許多不合之處。太多了,足以危害整個工作。他最後心灰意冷,罷手不幹了。)
不過,李普曼塑造了一代人。由於他的出現,大大提高了這個行業的地位,使它變得更加受人敬重,更加高尚。更為重要的是這個行業成了一個真正的專業。值得一提的是,他對賴斯頓這類人,以及更為年輕的本布拉德利一類人的巨大影響,這些人是兩代人中躍起的新星。新聞不僅僅是事實,不僅僅是新聞簡報,新聞必須解釋事物,新聞必須擁抱思想。
為了僱用李普曼,格雷厄姆付出了助手們認為過於昂貴的價錢。凱也持同樣看法。若干年後,李普曼去世,有人談起為哈佛大學尼曼基金會的李普曼講席捐款的事。當哈佛大學官員和凱格雷厄姆談起此事時,他們發現雖然沃爾特曾是她重要的朋友,她對此事卻十分冷淡。她認為,她的家族在沃爾特李普曼在世時已資助過他了。但是,就不少方面而論,菲爾是對的,李普曼值這個價,天下只有一個李普曼,將李普曼納入該王國內,錢花得值得。格雷厄姆對李普曼為《新聞週刊》和《郵報》做出的工作深感滿意,他決定送給他一輛大型轎車。他為自己的慷慨自鳴得意,不料李普曼不喜歡這個禮物,打算換車,這大大刺傷了他。
------------
菲爾•格雷厄姆之死(四)
------------
刻意淡化豬灣事件
菲爾格雷厄姆的病眼下時時發作,甚至暴露在外人面前。《新聞週刊》的一位年輕記者打算辭職,他去見格雷厄姆。格雷厄姆想留住此人,開始他很有魅力,除了溫存的話,就是讚揚的話。幾分鐘後,當他明白這位記者確實打算離職時,他勃然大怒:&ldo;你們這些刺頭都一個樣,你們在這裡除了索取就沒有別的。&rdo;《華盛頓郵報》的上層人物察覺他的病狀已有一段時間了,現在,他的病的起伏週期越來越短,病情越來越危險。一開始,《新聞週刊》無人想到他有病,他們不瞭解他,他在華盛頓,而他們在紐約。他們看到的只是一個反應敏捷,精力充沛,才智卓越的人,即便為他本人的利益著想都顯得反應過快,好像總是領先他們三步之遙。他待他們很好,遵守諾言,擴大了預算,增加了收入。他為人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