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 (第1/2頁)
[美]大衛·哈伯斯塔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佩利家族買下cbs
薩姆佩利是靠國會雪茄公司(the ngress cigar pany)發的財。雪茄的外包煙盒上的拉佩林娜頭像據說酷似薩姆的妻子,比爾的母親戈爾迪(goldie paley)。薩姆佩利的父親艾薩克佩利(isaac paley),是俄國的富商,在基輔附近一小鎮做木材生意。19世紀末葉,他的財富在大多數俄國猶太人中首屈一指,但他非常不滿俄國社會對猶太人的種種限制,更對源遠流長的濃厚反猶空氣深惡痛絕。因而不時萌發移居美國的念頭。當時,相當多的東歐猶太人嚮往著美國這個遙遠的奇蹟,遷徙之舉不免輕率盲動。艾薩克佩利則大不同,他也看到美國值得一闖。但仍購了一張頭等艙船票,先來一次調查旅行。考察結果使他大為滿意,返回俄國後就決定搬遷。1890年左右,艾薩克佩利,包括年輕的薩姆在內舉家西行。他先住在芝加哥,手上攥緊大把股票,盼望過一種斯文派頭的半公寓生活。與高朋貴友圍坐俄國茶炊,邊恣肆高談闊論,邊像俄國人似的品呷加糖的茶水;舊大陸思想知識界的激盪風雲和劇烈衝突得以在新大陸更加廣闊的自由開放中宣洩。
艾薩克無意讓其子薩姆尋找工作,他希望他躋身學界。不幸的是艾薩克佩利的投資是一場春夢。股票暴跌,他輸得精光。結果少年薩姆只好去工作,幫助父親維持全家生計,這一結局殊非艾薩克佩利所料。薩姆佩利聰明過人,雄心勃勃,還具有企業家的膽魄。他先裹制雪茄出售,很快就僱人擴大生產,接著辦起了一個又一個廠子。他幹勁沖天,天生一套摻和菸絲的絕技,能自然地感知菸葉質地,懂得如何將兩三種不同的品系加以混合產生出奇異的香味。他一下成為煙業行家,躍居當時雪茄生意功成名遂者之榜首。他的成功乃是天才所為。最後,當大蕭條來臨之前,他將產業賣了三千萬美元。
由於他有一個不太負責的父親,薩姆佩利比任何人都更堅定相信他的兒子將成為懂得艱苦奮鬥意義的嚴肅的年輕人。比爾不單要進賓夕法尼亞大學商學院這所美國的最好學堂之一發奮讀書,而且還必須在雪茄公司從基層起逐級實踐。比爾佩利就這樣做,他發現做雪茄生意猶如當嚴厲的監工,為了廉價地大量生產雪茄,既不允許婦人之仁,也不允許帳務差錯。利潤的刃口非常單薄。看著兒子經營有方,薩姆佩利甚感欣慰。比爾很會購買菸草,更善於出售。他在使人們相信&ldo;眾所欲者正是他之所欲&rdo;這方面顯得藝高一籌。不過,薩姆佩利認為沒有必要因循舊章,讓兒子取代他接手家產創新建業。到1928年,在親朋好友的支援下,購買新興的廣播網哥倫比亞公司的機會終於來臨。薩姆佩利對廣播電臺的光輝前景早已篤信不疑,拿出家產中的四十萬美元,鼓勵兒子大展宏圖。當時,國會雪茄公司剛剛出售給狄龍裡德(dillon read)。按照合同,薩姆和傑克還將再幹五年。比爾趁機抽身脫離舊業,一身輕鬆地跨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薩姆對兒子的選擇激動萬分,他認為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無非出現兩種結局:一是很快破產,從而比雪茄生意更無前途,在這種情況下,充其量黯然神傷地把兒子接回來;二是很快大發,這意味著像他兒子威廉塞繆爾佩利(willia sauel paley)[1]這樣的青年人才的解放。事實證明廣播電臺比雪茄更稱得上宏圖大業。
在佩利家族購進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時,比爾佩利年方二十七。當時,廣播網管理不善,他不得不在紐約花一些時間重組班子,然後才回到費城照管家業。他不想再經營雪茄。那時,建立兩年之久的全國廣播公司已擁有居主導地位的廣播網路。這個網路很大,分為兩個部分,名曰&ldo;紅網&rdo;和&ldo;藍網&rdo;(藍網於1941年秉承政府旨意出售,組成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