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第1/3頁)
[美]大衛·哈伯斯塔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將近五千萬人聽過他的大多數演講,毫不誇張,他們都是為之傾倒的忠實聽眾。他超越慣例,超越反對黨,亦超越了本黨的意志。在美國歷史上,他連任三屆總統之後,又第四屆當選,這絕非偶然。〔政治家再也不需要黨派贏得公眾,現在,廣播能夠擔負此任。不過,當時只有很少的職業政治家深諳此道。全國廣播公司的卡爾頓史密斯曾打算為羅斯福的閣員們安排一個節目,他發現困難重重。郵政部長詹姆斯法利(jas farley)是他那一代政治家中的佼佼者,卻連&ldo;with&rdo;也發不清楚,老是念作&ldo;wit&rdo;,把自己弄得像個馬車夫。〕這樣一來,富蘭克林連自己的黨也拋之身後。他打破了傳統的平衡,他改變了總統的性質。從此以後,總統將是一個個性化的公職,更接近於普普通通的美國人。1933年,美國已經經歷了一次世界大戰和一次大蕭條,但是,到那時為止,白宮卻只有一個僱員處理來信來函。赫伯特胡佛每天只收到四十封左右的來信。自從富蘭克林羅斯福入主白宮,開始大量的廣播講話之後,平均每天來信竟多達四千封左右。
毫無疑問,白宮的新聞記者憎恨無線電廣播的問世,更討厭第一個電臺記者的到來。廣播不可逆轉地增加了公眾對政府的興趣,擴大了它的影響。廣播作為監督員和強大的新聞力量,自身不斷完善,結束了新聞報導中的赫斯特(hearst)[3]風格。對於此種趨勢不必憂慮重重,所謂新聞業的累卵之勢不過如此而已。一類新的記者突然湧現,在傳統的文人墨客眼裡他們根本算不上什麼記者,不過是一批油腔滑調的小青年。正是他們,以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贏得了大量的聽眾。全國廣播公司駐白宮的第一個電臺記者卡爾頓史密斯所幹的事只是將麥克風放在總統面前,等到整個廣播網接通之後,再拍拍總統的肩膀。全國廣播公司當時雄踞首位,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第一個記者鮑勃特勞特(bob trout),當時只能可憐地側立門外。羅斯福第一次看到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麥克風時,竟問道:&ldo;哥倫比亞公司?是什麼玩意兒?&rdo;然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漸漸有了起色。約翰查爾斯戴利(john 插rles daly)接替了特勞特。戴利開始只是一個專輯採訪人員,並非地道的記者。他被派去報導輪船下水之類的事件,並協助播放星期三的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節目。戴利儀表堂堂,妙趣橫生,有一副圓潤渾厚的嗓子。他在通訊記者中惹起了極大的怨恨,尤其是《時報》的貝萊爾和《芝加哥論壇報》的沃爾特特羅安(walter trohan)對他更為不滿。後者是位好爭吵的記者,特別厭惡電臺,對約翰查爾斯戴利不滿之情尤為強烈。他常常對同事發牢騷:&ldo;那傢伙根本不是一個記者。他從未在堂而皇之的報館裡工作過,連一篇報導也未寫過。我想他更像一個演員。&rdo;&ldo;你為何認為他不算一個記者呢?&rdo;貝萊爾這樣問他。&ldo;記者在工作之餘打牌消遣時,那傢伙卻跑到樹林子裡,朗誦莎士比亞的戲劇,細品自己的聲音。&rdo;特羅安這樣回答。
當然,戴利毫不羞怯。他有他的任務,其中之一就是開闢道路。這個任務隨著聽眾的擴大而變得容易。漸漸地,戴利的地位超過了卡爾頓史密斯。他倆想做隨行記者,不久,遂了心願,坐進了總統車隊的第三輛轎車。當時座次的排定取決於報紙發行量的多少。第一輛轎車是通訊社的,第二輛坐著像貝萊爾和特羅安之類的顯赫人物,第三輛才輪到廣播系統。戴利並不以此滿足,不斷力爭。從地位上說,廣播與通訊同屬一類。不過在當時,此說尚屬驚人之談,不僅報界記者紛紛反對,就連要人史蒂芬厄爾利,也不敢苟同。可戴利仍堅持不懈,據理力爭:雖然總的來說通訊社已有一個較高的基本發行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