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好漢也要有人幫 (第1/3頁)
雲海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康熙初年,等於是這個清朝對臺灣的軍事行動以失敗告終。到了康熙七年,也就公元一六六八年,朝廷對武力征臺的態度起了變化,下令裁撤福建水師,同時呢,也撤掉施琅福建水師提督的職務。將鄭家的舊部官兵調到北京,編入漢八旗,或者分散到各省混編。之前準備功臺戰船全部焚燬。不再討論武力攻臺的事兒。
要說這背後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朝廷對施琅不信任,因為施琅剛開始是多次改變政治立場的,從先投降清朝,再反叛清朝再投降清朝,這種人一般的主子都不會很用的。尤其是以鰲拜為首的這幫滿洲大臣,更是極力反對功臺,所以施琅在北京,就做了十多年的冷板凳,一直出任這個正二品的內大臣,相當於皇上的侍衛啊,但是呢,這是個虛銜啊,也不管什麼實事,但是他依然關注福建沿海的這個動向,並且認真研究這個風朝啊,氣候啊,反思自己過去失敗的原因,四處拜訪在京任職的福建籍官員,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援。在這段時間,施朗已經從一員猛將變為了一個有勇有謀的名帥,你還別說,還真有不少官員,被他的這個軍武韜略所折服,一改前觀,這裡面非常重要的兩人就是姚啟聖和李光地。
姚啟聖,三人之中數姚啟聖年紀最大,他是明朝天啟年間出生的人,這一點倒與電視劇中姚啟聖那糟老頭形象差不多,不過歷史上的姚啟聖可與電視劇中碎嘴子姚啟聖不一樣,他頗有勇武之氣概,是一個文武雙全的軍事將領,而且他也不是施琅的老師。
歷史上的姚啟聖是浙江紹興人士,他自幼好武,頗有豪俠之氣,為人慷慨豪邁,有古代俠士之風範。
順治初期,清朝豫親王多鐸率軍佔領江南,姚啟聖為了躲避清軍,遷居到了南通的通州一帶。後來姚啟聖被當地豪紳孫毅成所欺辱,姚啟聖因此憤而轉投清軍,因作戰勇敢被委任為通州知州,於是姚啟聖徹底報復了欺辱他的孫毅成,他利用職權將孫毅成判成支援明朝餘孽,並且將孫毅成當場杖殺,姚啟聖將欺辱自己的孫毅成杖殺之後就辭官而回鄉了,雖說是利用職權但是也是快意恩仇。
後來姚啟聖在回鄉途中遇到兩名清兵欺辱婦女,姚啟聖俠義出手,殺掉兩名欺辱婦女的清兵,將其送還家中。從這些都能看出來姚啟聖頗有豪俠之風,有仇必報,還能見義勇為。
姚啟聖見義勇為殺掉兩名為非作歹的清兵之後就回鄉隱姓埋名,唯恐被查出來,並且姚啟聖一改勇武之風,開始專心向學,學習儒學經典。
後來姚啟聖見殺清兵之後清廷並沒有太過於追究這兩名清兵之死的事情,姚啟聖又想不負平生所學,所以就想參加科舉,但是姚啟聖是半道才開始讀書習文,他怕參加正經的科舉未必能考中,於是姚啟聖依附家族中漢八旗子弟,頂上了漢八旗旗籍,隸屬於漢軍鑲紅旗,因此姚啟聖就有資格參加清朝時期特殊的八旗科舉。
八旗科舉是清朝專門面向八旗子弟開創的科舉考試,八旗科舉與傳統科舉不太一樣,在考察文化方面難度相對要比傳統科舉低不少,但是八旗科舉要求中舉者必須文武兼備,因為滿洲人崇尚弓馬,所以中舉者不僅文化方面要合格,還得能精通騎射,如果被查出中舉者只會文化方面,不通騎射,那中舉者和監考官全部要被治罪。
所以八旗科舉是屬於比較全能的科舉考試,要中舉者文武兼備,但是同樣在文化方面難度卻比傳統科舉弱的多,畢竟它只面向八旗子弟招考,這些八旗子弟很少有精通文化方面的人,只需能拉開弓,會騎馬即可中舉,所以競爭力就比傳統科舉弱了一些,而這些正是姚啟聖所擅長。
姚啟聖早年習武,弓馬嫻熟,這些對他就是家常便飯,後來棄武習文,又學的是非常不錯,因此姚啟聖在有了漢八旗旗籍之後去參加八旗科舉,在康熙二年(1663年)一舉就考中鄉試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