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4/5頁)
打死也不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說:“她真瘦呀!”
麥卡錫說:“我認識她時,她就是瘦瘦的,最近她剛剛完成一部八萬字的英文小說,日以繼夜地寫,一定很辛苦,所以更瘦了。在臺灣呆兩個禮拜後,她就要到香港去,開始另一部小說,同時寫點電影劇本,以維持生活。像她那樣認真寫作,恐怕要永遠瘦下去。”
陳若曦自己也很瘦,因此對於瘦總是耿耿於懷,她在《張愛玲一瞥》裡清楚地寫出了自己對張愛玲的印象:
“她真是瘦,乍一看,像一副架子,一由細長的垂直線條構成,上面披了一層雪白的面板;那膚色的潔白細緻很少見,襯得她越發瘦得透明。紫紅的唇膏不經意地抹過菱形的嘴唇,整個人,這是惟一令我有豐滿的感覺的地方。頭髮沒有燙,剪短了,稀稀疏疏地披在腦後,看起來清爽利落,配上瘦削的長臉蛋,頗有立體畫的感覺。一對杏眼外觀滯重,閉合遲緩,照射出來的眼光卻是專注,銳利,她淺淺一笑時,帶著羞怯,好像一個小女孩。配著那身素淨的旗袍,她顯得非常年輕,像個民國二十年左右學堂裡的女學生。渾身煥發著一種特殊的神采,一種遙遠的又熟悉的韻味,大概就是三十年代所特有的吧。 。 想看書來
第十七章 臺港行(2)
這便是我看她第一眼時的印象,她並不健談,說話很慢,嗓門不高。一個字一個字咬出來,你必須凝神聽,因為她專心一志地說一句話。酒席間,吃飯和回答她兩旁人的問話便佔據了她全部的精神。她看來非常過敏,羞怯。據麥先生說,任何一個場合,若超過五個人,她便感到不安,手腳無所措。那天,我們一共十二個人,她看起來倒沒有被嚇壞的樣子。”
白先勇則記得,愛玲就坐在他身邊,把一件紫色夾衣搭在椅子上,透明的手背露出淺淺的青筋,原來以為她是地道的上海人,卻並沒有上海口音,而是普通話,帶著淺淺的京腔。令她惆悵的是,張愛玲雖然就坐在他身邊,卻談得很少——她與王禎和更投機。
她對王禎和說:“我在《現代文學》上看過你的《鬼·北風·人》,真喜歡你寫的老房子,讀的時候感覺就好像自己住在小說中的古老房子裡一樣。”也許她真正的意思是:看你的小說,我彷彿回到了少年時,住在祖宅的老房子裡的情形。
然而王禎和不及他想,聞言熱心地說:“您若喜歡老房子,不如去花蓮住一陣子,我家在花蓮,是典型的老房子,我可以陪您好好逛一逛。”
他們當即決定下來。王禎和特地寫了限時專送回家,又向學校請了一個禮拜假,專陪愛玲遊花蓮。
吃過午餐,張愛玲請陳若曦陪她上街買衣料送給王禎和的母親。她們坐三輪車逛街,看著臺北街頭的景象,張愛玲不住地說:“好幾年了,臺北一直給我不同的印象。到過臺北的朋友回到美國,便描寫臺北的樣子給我看,每一次都不一樣。這一次,我自己看了,覺得全同他們的不一樣,太不一樣了,我看著竟覺得自己忙不過來!”
和席間不同的是,她顯得很健談,滔滔不絕地討論著老式的髮髻,香港的旗袍,女人的腰肢等——她始終更欣賞中國女性的美,對服裝、髮式、衣料、色彩等都見解獨到。
——這短短的半日相處,讓陳若曦記了半個世紀,她後來在文章中一字一句地描繪著自己心目中的張愛玲,動情地評價:
“她以世界人自居,超越地域。她是一個天塌了也面不改色的人,每個動作遲緩而穩當,極具有耐性。”
“她是個極不拘小節的女子,有人認為是迷糊,我想她完全是豪邁,率性,超越繁文縟節,最具赤子之心。”
“無論走到哪裡,張愛玲都是一個特殊的人物。她的敏感和率真造成她的不平凡。這真是我見到的最可愛的女人;雖然同我以前的想象不一樣,卻絲毫不曾令我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