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深化發展 (第1/2頁)
空心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調研中,陳超發現各行業對工業資訊化的需求千差萬別。汽車製造行業,生產流程複雜,零部件繁多,對供應鏈管理、生產過程監控及產品質量追溯的資訊化需求極為迫切,可當時國內汽車製造企業大多采用人工記錄與管理方式,效率低下且易出錯;紡織行業則更側重於生產裝置的智慧化控制、市場需求的快速響應以及產品設計的數字化創新,但國內紡織企業裝置陳舊,基本依靠人工操作,對市場變化反應遲緩。
基於調研結果,陳超制定了分行業、分階段推進工業資訊化的策略。將資訊化基礎相對較好、需求急切的電子製造業和機械裝備製造業列為先行試點。他憑藉副部長身份,組織團隊與這些行業的龍頭企業合作開展工業資訊化專案。在電子製造企業,引入先進的資訊化管理系統面臨諸多難題。一方面要解決裝置採購的外匯額度問題,另一方面要培訓員工掌握新系統的操作。透過與相關部門協調,爭取到部分外匯用於採購關鍵裝置,並組織大量內部培訓,讓員工逐步適應新系統。藉助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企業能實時掌握原材料庫存、生產進度及訂單執行情況,有效降低庫存成本,提升生產效率。同時,運用物聯網技術連線生產線上的裝置,實現遠端監控與故障預警,大幅減少裝置停機時間。
在機械裝備製造業,重點推動產品設計的數字化轉型。陳超鼓勵企業引入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和計算機輔助製造(cAm)技術,但當時國內計算機技術落後,裝置昂貴且稀缺。就在大家一籌莫展之時,陳超利用自己的空間能力,秘密手搓出一臺計算機。這臺凝聚著他心血與神奇能力的計算機,效能雖比不上國外頂尖裝置,但已遠超國內當時水平。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陳超以 “特殊渠道引進試驗裝置” 為由,將計算機投入使用。在他的指導下,技術人員利用這臺計算機進行軟體適配與除錯,一家重型機械製造企業採用相關技術後,新產品研發週期從一年縮至半年,設計錯誤率降低 50% 以上。
然而,推進工業資訊化並非坦途。資金短缺仍是嚴峻問題。工業資訊化建設需大量資金購買先進裝置、軟體系統及培養專業人才。在當時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資金大多依賴國家撥款,部分企業雖意識到其重要性,但因資金壓力對專案推進持謹慎態度。陳超利用副部長職權,一方面積極與財政部等相關部門溝通,爭取設立工業資訊化專項扶持資金,對參與改造的企業給予財政補貼與稅收優惠;另一方面,與人民銀行協商,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如嘗試開展裝置融資租賃業務,緩解企業資金難題。
人才短缺同樣制約工業資訊化發展。工業資訊化需要既懂工業又懂資訊科技的複合型人才,而當時國內高校相關專業剛剛起步,這類人才極度匱乏。陳超憑藉在教育領域的影響力,與高校和職業院校進一步深化合作。推動高校在相關專業課程中增設工業資訊化內容,由於缺乏教材與師資,他組織編寫了專門的教材,並選派部分骨幹到國外學習後回國任教。鼓勵職業院校開展短期培訓,為在職人員提升資訊化技能,快速為企業輸送實用型人才。此外,他倡導企業加強內部人才培養,透過培訓、崗位練兵等提高員工資訊化應用能力。
在陳超和團隊的不懈努力下,先行試點行業的工業資訊化初顯成效。這些行業的企業在生產效率、產品質量、管理水平等方面顯著提升,為其他行業樹立了榜樣。隨著成功案例增多,越來越多企業主動尋求合作,投身工業資訊化浪潮。陳超深知,這只是起點,未來挑戰重重,但他堅信,只要堅持,我國工業必將在資訊化道路上實現高質量發展 。
作為國家工業部副部長,陳超清楚,要實現我國工業全面轉型升級,需將工業資訊化的成功經驗推廣至更多行業,並深化應用層次。他組織編寫工業資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