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第1/3頁)
希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3tabari,volii,pp1882,1903。
4volii,p709。
1al-a&l;lāqal-nafisah,eddegoeje(leyden,1892),p192,ll2‐3;p217,ll9‐10參閱ibn-taybah,pp273‐274。
2阿拉伯語zandaqah是從波斯語zandik(拜火教徒、摩尼教徒,異端者)得來的。
1當年的希拉城故址,現在只有幾個不高的丘陵了。
---------------
強大的肯德部族,雖是南部阿拉比亞人的後裔,他們的時代雖緊接在伊斯蘭教興起之前,他們雖定居於哈達拉毛西邊的地區,但南部阿拉比亞早期的銘文,並沒有提及他們;歷史上關於他們的初次記載,是在公元第四世紀的時候。這個王朝的奠基者,是赫赫有名的胡志爾,他的外號是阿克勒&iddot;木拉爾2,相傳他是希木葉爾王朝的國王哈薩尼的異母兄弟,公元480年,後者任命他為他父親在中部阿拉比亞所征服的某些部族的統治者3。他的兒子阿慕爾承襲了他的這個職位。阿慕爾的兒子哈里斯,是肯德王朝最勇敢的國王。波斯皇帝庫巴德去世不久,他就變成了希拉城的國王。到529年前後,他的王位才被萊赫米族的孟迪爾三世奪去。孟迪爾三世把他和王室的五十多個親戚一道殺了,這是對肯德人的一個致命的打擊。哈里斯的都城大概是安巴爾城,這座城位於幼發拉底河上,在巴格達城的西北,相距四十英里左右。哈里斯的幾個兒子,各據一個部族,互相傾軋,招致了聯盟的瓦解和這個短命王國的滅亡。肯德族殘餘的人口,不得不退回哈達拉毛的老家去北部阿拉比亞人之間,為爭奪最高的統治權,經常發生三角戰爭;這三個敵手,有兩個是爭奪希拉城的萊赫米人和肯德人,第三個是加薩尼人,肯德人撤退後,只剩下兩個敵手了。阿拉伯語的七篇《懸詩》中最偉大的一篇,是著名的詩人伊木魯勒&iddot;蓋伊斯創作的1,他是肯德王朝的後裔,屢次企圖恢復他的一部分遺產,都失敗了。他的詩篇裡充滿著對萊赫米人的深仇大恨。為了請求援助,他不遠千里跑到君士坦丁堡去,希望獲得希拉城的敵人查士丁尼的同情。據說在他還鄉途中,在安卡拉被查士丁尼的密使毒殺了(約在540年)2。
在伊斯蘭教的初期,肯德部族中出了幾個著名的人物。這些人物當中,首要的是哈達拉毛的旅長艾史阿斯,他在征服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戰役中,屢建奇功,故哈里發委任他去做波斯某省的行政長官。其次是穆蓋奈耳3,呼羅珊的蒙面先知,他裝扮成天神的化身,抗拒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麥海迪的勢力若干年。他可能不是肯德人,而是波斯人。艾史阿斯的後裔,在敘利亞的伍麥葉王朝各哈里發的統治下,佔據了很重要的官職。最早的阿拉伯血統的哲學家是肯迪4,1962年曾在巴格達紀念他誕生一千年。
肯德部族的興起,是一件有趣味的事情,不但這件事本身是有趣味的,而且因為這是在阿拉比亞內部,把幾個部族聯合在一個共同的領袖的中央政權之下的初次企圖。這種經驗,為希賈茲和穆罕默德樹立了一個先例。
---------------
2這個外號的意思是齜牙者。‐‐譯者
3isfahānita&r;rikh,p140;ibn-taybah,p308;gunnarolder,thekgfkda(nd,1927),pp38‐39。
1參閱本書第94頁。
2al-ya&l;bi,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