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頁 (第1/2頁)
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從史料記載看,陸淳任太子侍讀並不是很受尊崇當時順宗身患重病,經過激烈的鬥爭,宦官與保守派集團立李純為太子王叔文集團預謀另立皇嗣的計劃失敗,因此,李純對王叔文集團沒什麼好感陸淳被改革派派去做太子侍讀,原打算透過他對太子施加影響,但事與願違,更引起李純的反感《舊唐書&iddot;陸淳傳》以貶斥的筆調記述了這一過程:&ot;時(韋)執誼得幸,順宗寢疾,與王叔文等竊弄權柄
上(指李純)在春宮,執誼懼,質已用事,故令質入侍,而潛伺上意,因用解及質發言,上果怒曰:&l;陛下令先生與寡人講義,何得言他&r;質惶懼而出&ot;說明他與李純的關係並不融洽
貞元二十一年九月十三日,柳宗元、劉禹錫等人被憲宗逐出朝廷,王叔文等人發動的永貞革新宣告失敗兩天後,陸淳去世[注],門人私諡為文通先生
啖、趙二人的著作已經亡佚陸淳的著作,今存有三種:《春秋集傳纂例》10卷、《春秋集傳辨疑》10卷及《春秋集傳微旨》3卷這與柳宗元說的陸淳有&ot;《春秋集註》十篇、《辨疑》七篇、《微旨》二篇&ot;不合事實上,《春秋集註》即《纂例》,其他二書卷篇不合,當為後人傳寫割析而致這三種書集中了啖、趙、陸三人的《春秋》學研究成果,並在啖助舊稿的基礎上作一分為三處理而成的據他在《春秋集傳辨疑&iddot;凡例》中說:
《集傳》取捨三傳之義,可入條例者於《纂例》諸篇言之備矣其有隨文解釋,非例可舉者,恐有疑難,故纂啖、趙之說,著《辨疑》
這就明白地說了《纂例》、《辨疑》是綜合了啖、趙二人的研究成果,並加以擴大而成的但其中也包含了陸淳個人的心得,書中多處標明&ot;陸淳曰&ot;即是明證
至於《春秋集傳微旨》,則先列三傳異同,參以啖、趙之說,而斷其是非他在自序中說:&ot;其有事或反經而志協乎道,這雖近義而意實蘊奸,或本正而末邪,或始非而終是,&ot;介於疑似之間者,並委曲發明,故曰微旨可知這部書為陸淳自撰
但每條必稱&ot;淳聞於師曰&ot;,以示不忘本總之,從三書來看,《纂例》以啖說為多,《辨疑》以趙說為多,而《微旨》則較多地保留了陸淳的觀點事實上,三人的觀點大同小異,無法分述而啖、陸二人的觀點更為接近下面就將三人的學術思想合在一起論述
二、論麟經別出勝義 疑三傳釋滯指迷
在《春秋集傳纂例》第1卷中,陸淳以8篇文字,比較詳細地敘述了啖、趙及本人對《春秋》及《三傳》的理解這是他們學術觀點的總結,也是他們著作的綱領
首先,孔子修《春秋》的用意究竟是什麼?過去《左傳》學者認為是為了&ot;考其行事而正其典禮,以上遵周公之遺制,下以明將來之法&ot;,《公羊》學者認為是為了&ot;將以黜周正魯,變周之文,從先代之質&ot;,《穀梁》學者則認為是為了&ot;明黜涉、著勸戒,成天下之事業,定天下之邪正,使夫善人勸焉,淫人懼焉&ot;啖助卻認為,三家之說都&ot;未達乎《春秋》之大宗&ot;,因此不可能真正理解夫子作《春秋》的深刻用意他認為,《春秋》之作,是為了&ot;救時之弊,革禮之薄&ot;他具體論證說:
夏政忠,忠之弊野,殷人承之以敬;敬之弊鬼,周人承之以文;文之弊亻寒,救亻寒莫若以忠,復當從夏政
夏文化以&ot;忠&ot;為其特色,殷文化以&ot;敬&ot;為其特色,周文化以&ot;文&ot;為其特色到了春秋時代,出現了&ot;禮崩樂壞&ot;的局面,表明以&ot;周禮&ot;為主要內容的周文化已失去了其應有的社會功能因此,孔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