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頁 (第1/2頁)
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長慶四年,韓愈去世,終年57歲韓愈坎坷的生命歷程並不長,但他不怨天尤人,對生死有著清醒、達觀的認識,體現了儒家的理性主義精神他臨死時很平靜,回顧自己的一生,欣慰地說,以我的伯兄韓會那樣高的德行,又懂得養生,也只活了43歲,而我天資不高,卻官至侍郎,享年比伯兄還高出15歲,如果還不滿足,要怎麼才滿足?並且我能在家裡壽終正寢,又沒有失去為人臣、為人子的大節,在九泉下面對先人也可以無愧了[注]他還告訴家人,喪葬要按儒家傳統禮數舉行,&ot;俗習夷狄、畫寫浮圖、日以七數之,及拘陰陽所謂吉凶,一無汙我&ot;[注]由此事可見他對儒家傳統的維護,對佛教的排拒,至死不渝
二、排斥異端 攘擊佛老
韓愈的歷史地位,並不是因為他是一位有影響的政治家而取得的他在文學上和思想上的建樹,遠遠超過了他在政治上的建樹他除了以一代文宗著稱外,還力排釋老,&ot;扶樹教道&ot;,挽救儒家文化的危機,致力於儒學創新在文學革新與儒學創新之間,以&ot;文以載道&ot;的形式貫穿了起來唐代的古文運動與儒學復興運動,是作為一對孿生兄弟,幾乎同時誕生的
由韓愈倡導的儒學復興運動,有其深刻的社會文化背景
首先,佛、道二教的昌熾,給儒家文化的主體地位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佛教自傳入中國後,歷經魏晉南北朝,到唐代而發展到了高峰與此同時,引發出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在韓愈之前,許多有識之士對佛教的危害都有所揭露如狄仁傑曾指出:
里巷動有經坊,囗囗亦有精舍化誘所急,切於官徵,法事所須,嚴於制敕;膏腴美業,倍取其多,水碾莊園,數亦非少;逃了避罪,並集法門無名之僧,凡有幾萬,都下檢括,已得數千且一夫不耕,猶受其弊;浮食者眾,又劫人財
(《舊唐書&iddot;狄仁傑傳》)
武週一世,&ot;鑄浮屠,立廟塔,絕無虛歲&ot;,到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時,信佛佞佛之風更盛,中外臣民,&l;如痴似狂,&ot;承流相化,皆廢人事而奉佛&ot;唐代宗&ot;常于禁中飯僧百餘人,有寇至則令僧講《仁王經》以攘之,寇去則厚加賞賜
胡僧不空,官至卿監,爵為國公,出入禁門,勢移權貴,京畿良田美利多歸僧寺&ot;[注]德宗貞元六年在,&ot;詔出歧山無憂王寺佛骨迎置禁中,又送清寺以示眾,傾都瞻禮,施財巨萬&ot;[注]德宗迎佛骨于禁中拜奉,已開憲宗迎佛骨之先河佛教勢力的惡性發展,對封建國家的政治結構和社會經濟造成了嚴重危害加之封建帝王、大臣多焚香禮佛,將儒家思想棄之不顧,而以佛教義理作為安身立命的基礎,這勢必威脅到封建意識形態‐‐儒家學說的生存韓愈在一首詩中,以飽含文化憂患的筆觸寫道:&ot;佛法入中國,爾來六百年齊民逃賦役,高士著幽禪官吏不之制,紛紛聽其然耕桑日失隸,朝署時遺賢&ot;[注]因此,儒家文化面臨嚴重的挑戰
除佛教之外,道教對唐代社會生活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因唐皇室姓李,道教徒因緣附會,造說老子(李耳)為唐室之祖先,故自唐初以降,即逐漸取得政治、社會上的地位,至玄宗時而極盛,如以道士、女冠隸宗正寺,尊崇老子以帝號,為之立廟,祀以祖宗之禮除《老子》為《道德經》外,更名莊、文、列、庚桑諸子為《南華》、《通玄》、《沖虛》、《洞靈》等經,並設崇玄學以課生徒,同於國子監更為可笑的是,東漢班固作《漢書&iddot;古今人表》,將老子列為第三等,唐代升為一等,並號老子妻為先天太后塑像時還把孔子像侍於老子之側三教序位為道教在先,儒教為次,釋教為未唐玄宗還親自為《老子》作注,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