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 (第1/2頁)
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ot;不以刑制使物,而以觀感化物者也……不見聖人使百姓,而百姓自服也&ot;(《周易&iddot;觀卦》注)所以,國君所為,影響一國風氣,上行下效,&ot;上之所欲,民從之速也&ot;(《老子》第五十七章注)倘若&ot;我之所欲為無欲,而民亦無欲而自樸也&ot;(同上)統治者無為,不多欲興事,百姓自然純樸而安樂,社會自然安定一民之所以僻(邪),治之所以亂,皆由上,不由其下也&ot;(《老子》第七十五章注)因此,社會的混亂是由統治者們引起的&ot;夫恃威網以使物者,治之衰也&ot;(《老子》第六十章注)僅靠威權來治國的,正是虛弱的表現,是一個國家走下坡路的時候當然,必要的制度和刑罰還是不可少的但必須賞罰分明,輔之以仁德,才能更好地引導人民和治理好國家&ot;囗者,明法斷嚴,不可以慢,故居德以明禁也施而能嚴,嚴而能施,健而能說,美之道也&ot;(《周易&iddot;夫卦》注)
德與刑並不是對立的,都是治國中必需的手段,只是要處置恰當&ot;剛柔正而位當,則邪不可以行矣&ot;(《周易&iddot;既濟卦》注)一切邪惡的現象都不會再出現
漢以來的名教(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儒家道德思想)之治,隨著社會的變革,經學的衰微,已經暴露出嚴重的缺陷,曹操的刑名之治也暴露出不少的問題此時,必須要有新的理論來糾正名教的弊端,才能維護封建等級秩序王弼認為,自然是名教之本,名教出於自然本,即是&ot;無&ot;,所以要無為而治名教對維護國家的等級制度、封建秩序,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名教是要講的,但它畢竟是具體表象,是&ot;有&ot;,它出自於自然這個本,所以更要注重自然&ot;萬物以自然為性&ot;&ot;聖人達自然之性,暢萬物之情,故因而不為,順而不施&ot;(《老子》第二十九章注)國君如果抓住了這個根本,人們友好相處,六親和睦,尊卑有序不強調名教這個&ot;有&ot;,也能理順名分等級秩序他說:&ot;居於尊位,而明於家道,則下莫不化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六親和睦,交相愛樂,而家道正
正家而天下定矣&ot;(《周易&iddot;家人》注)這裡,透露出一點訊息,就是要尊重每一個人,履行在封建制度規定下的基本權利人,以及他們的行為,都從自然之本產生,忽略這個&ot;本&ot;的事實,是違背自然的他在儒家傳統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中加上了道家的&ot;無&ot;,把家庭這個社會細胞的內部關係首先理順,家治則國治&ot;若六親自和,國家自治,則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ot;(《老子》第十八章注)家和國治,沒有件送、暴虐,沒有奸邪,國家回歸自然之本,也就無所謂孝慈、忠臣,名教也不必過分注重了
六親和睦,上下相安人生來是無善無惡的它是&ot;無&ot;在人身上的體現聖人也是人,只是聖人與幾人對&ot;無&ot;稟受的深淺不同而產生了差異聖人與凡人一樣,也有&ot;五情&ot;他認為:&ot;聖人茂於人者神明也,同於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體沖和以通無,五情同故不能無哀樂以應物然而聖人之情,應物而無累於物者也&ot;(《三國志&iddot;魏志&iddot;鍾會傳》裴注引何劭《王弼傳》)聖人不是無情的木石,他們也一往情深,有喜怒哀樂怨這是人生來不學就會的自然之性只是他們的智慧高於常人,能夠深刻地領悟&ot;無&ot;,又不至於沉溺於情慾而不能自拔,不為&ot;情&ot;和&ot;物&ot;所累,&iddot;這才是他們與凡人的不同之處這就把神化了的聖人變成了真正的人,填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