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頁 (第1/2頁)
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其論《詩經》,曰:&ot;詩者,論功頌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訓&ot;(《毛詩正義序》,下同)不外乎歌功頌德、勸人從善之行吟這些長吟短唱,作之者雖然是自我感情流露,但卻有益於生靈教化對於統治者來說,《詩》還可以觀為政之得失:
&ot;若政遇醇和,則歡娛被於朝野;時當慘黷,亦怨刺形於詠歌作之者所以暢懷舒憤,聞之者足以塞違從正&ot;詩歌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是社會的風標,是政治的雨晴表,觀乎詩即知其喜怒哀樂,治亂興衰所以詩歌不僅僅是一種藝術,一種小技,詩歌一樣可以用於教化,眼務於政治,故聖人於六藝之中,要設詩教關於詩歌的起源,孔穎達提出性情說古語有&ot;詩言志&ot;,孔穎達認為詩歌起原於性情,情有所動,聲發乎外,其韻律合乎一定的節奏韻律,這就是詩由於詩是有感於天地萬物之情而生,詩出之自然,一經產生,詩就有強烈的反作用,故能&ot;感天地、動鬼神&ot;,更能諷勵人倫,敦厚風俗他認為詩理產生很古,因為性情古已有之,甚至遠至人類之前如燕雀啁噍,有煩碎憂苦之情;鸞鳳展翅,有翩翩起舞之容可見《詩》理是在開天闢地之初,動植分化之始就已具備了的不過有形的詩歌卻有其誕生的歷史過程他於是又提出世運產生詩歌之說認為上古帝王政務質實,一切從簡,無須諷諭;中古政務繁劇,有失有成,於是有漚歌的迫切需要唐虞之時,有詩的萌芽,而黃帝之世,卻不見詩跡其後時運每降,凡經三代,故詩逾三千
詩之根本在性情,而詩之產生則在時政今本《詩經》就是孔子從三千古詩之中,&ot;釐正遺文,得其精華&ot;,選編而成的
關於禮,他說:&ot;禮者,經天緯地,本之則大一之初,原始要終,體之乃人情之慾&ot;(《禮記正義序》,下同)認為禮的終極根源是宇宙精神(太一),其直接依據則是人的情慾,具有宇宙法則的必然性和人情需要的必要性,既神聖又重要
他說:人有喜怒哀樂之志,動靜好惡之心,修養好的可以克服慾望的衝動有所不為,而修養差的就會受貪慾的驅使而無所不為了因此&ot;古先聖人鑒其若此,欲保之以正直,納之德義……故乃上法國象(天),下參方載(地),導之以德,齊之以禮&ot;
可見禮的設定完全是善意的,意欲克服人性粗野的一面,發揚其良善的一面,是維持社會安定、人群和諧的設施禮之於人,猶堤防之於洪水,韁繩之於烈馬,是一種防範和馴化措施孔穎達還進一步從自然界的秩序性和動物的嗜慾現象中,找到了禮義精神的客觀依據,論證禮的產生淵源悠遠他說:&ot;物生則自然而有尊卑,若羊羔跪乳,鴻雁飛有行列,豈由教之者哉!&ot;尊卑秩序是生物的本性,而事物生來就有秩序,&ot;三才既判,尊卑自然而有&ot;可見,禮有其客觀必然性那麼儒家所研習的禮又產生於何時呢?他說禮的產生有一個發展過程:&ot;播黍則大享(禮)之濫觴,土鼓(樂)乃雲門(舞)之拳石(基礎),冠冕飾於軒(黃帝)初,玉帛朝於虞(舜)始;夏商革命,損益可知;文武重光,典章斯備淚乎旦姬(周公),負囗臨朝,述曲禮以節威儀,制周禮而經邦國&ot;據《禮記》所載,燔黍、土鼓都是神農時代的禮樂神農與黃帝、堯舜都是上古軍事民主制時期首領,屬於氏族社會孔穎達把中國傳統禮樂遠溯於原始社會,這是合乎民俗學研究結果的他考察了五禮產生過程,說尊卑之禮起於遂皇,嫁娶嘉禮始於伏羲,祭禮吉禮起於神農,至黃帝,吉凶軍賓嘉五禮備,然而形成制度,定為典則,則在周公輔成之時矣雖然一鱗半爪未免牽強,但說禮制產生是逐漸完備的,則見識過人在談禮的功能時,孔穎達綜合舊說,從聲訓的角度訓釋說:&ot;禮,體也,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