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 (第1/2頁)
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時揚雄的學術著作主要有《續史記》和《方言》《論衡&iddot;須頌》:&ot;司馬子長記黃帝以至孝武,揚子云錄宣帝以至哀平&ot;《史通&iddot;史官建置》亦載:&ot;司馬遷既沒,後之續《史記》者,若褚先生、劉向、馮商、揚雄之徒,並以別職來知史務&ot;又見《古今正史篇》雄著《法言》時,即對司馬遷《史記》是非頗謬於聖人、六經表示不滿,他續史記的工作當在作《法言》之後王充又說揚雄《續史記》&ot;錄宣帝以至哀平&ot;,其著作時間自然不能早於衷平當在王莽之時
《方言》全稱是《囗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蓋系因循周秦派遣囗軒使者調察各地風俗語言的掌故,如前所說,揚雄《方言》書稿,最初得力於蜀人嚴君平和林閭翁孺揚雄至京師後,又堅持數十年親自訪求各地方言俗語,隨時加以整理
其《答劉歆書》說:&ot;故天下上計孝廉及內郡衛卒會者,雄常把三寸弱翰,資油素四尺,以問其異語,歸即以鉛摘次之於槧,27歲於今矣&ot;三寸弱翰即毛筆,四尺油素即油漆過的白絹記錄本揚雄常帶著記錄工具採訪上計使者,記錄各地方言,回家後再摘錄下來如此持續了27年,增增補補,一直沒有定稿,也沒有向外界公佈至王莽天鳳三年(公元16年)劉歆編《七略》,向他牽取《方言》稿本,揚雄才在《答書》中才將蒐集撰著此書的甘甘苦苦,曲曲折折,原原本本地披露出來[注]
《方言》是一部記錄當時全國範圍內各地語言資料的工具書,是當時活生生的語言資料對促進語言語音的統一,消除當時社會交往中的語言障礙,為鞏固祖國統一奠定語言基礎,都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宋洪邁《容齋三筆》因《漢書&iddot;藝文志》沒有著錄,懷疑揚對本書的著作權後來也有不少人爭相附和細審各項記錄,這種懷疑是沒有必要的一則揚雄《答劉歆書》明確記錄了本書的撰著經過,而且明確告訴我們在劉歆編錄時尚未定搞,揚雄拒絕借閱,劉氏《七略》不曾著錄後來根據《七略》刪削的《漢書&iddot;藝文志》不載此書,是十分可能的況且東漢博學淹通的著名學者應劭已在《風俗通義序》曰:&ot;周秦常以八月遣囗軒之使,求異代方言,還奏籍之,藏於秘室……揚雄好之,天下孝廉衛卒交會周章質問以次注續,二十七年爾乃治正,凡九千字其所發明,猶未若《爾雅》之閎麗也&ot;與揚雄《答書》
所載相合東晉常璩《華陽國志》亦說揚雄認為&ot;典莫正於《爾雅》,故作《方言》&ot;(卷十上)可見《方言》為揚雄之書,漢晉之間並無異說何況《漢志》未錄的西漢著作不在少數,我們正可借漢晉時期的其他材料加以補充,不能因不見於漢志就斷為贗作
此外舊史還載揚雄著《蜀王本記》,是關於古代蜀國的地方史有人因《華陽國志&iddot;序志》稱:司馬相如、嚴君平、揚子云、陽城子玄與譙周等人&ot;各集傳記以作《本記》&ot;,認為《蜀王本記》乃嚴君平、陽城子玄、譙周等人所作,司馬、揚雄只因文名極盛而被人假託,二人並未作《蜀王本記》不過,也許各家都曾作《蜀王本紀》,正如《方言》,嚴君平&ot;才有數千言&ot;,林閭翁孺&ot;頗有其書&ot;,至揚雄乃集其大成諸家之書,前後相承,而書名相同只是揚雄的《蜀王本記》,不知作於何時了
揚雄晚年,本欲遠離政治,卻偏偏遇上一次政治危機,害得他差點丟了老命
王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劉歆之子劉囗製造符命,犯了王莽忌諱,被殺審訓時,凡涉及者,一概收斬,不用請示因此牽連死者數百人當時揚雄正校書天祿閣上,辦案人員欲收捕揚雄雄恐不免死於囹圄,從天祿閣上投下,幾乎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