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第1/3頁)
舒大剛/楊世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告子以水為喻,說明人性沒有先驗的善與不善的區分孟子也用水性為喻,反駁告子之說:
水信無分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孟子&iddot;告子上》)
為了證明人性為善,孟子又運用經驗事實進行論證他說: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iddot;公孫醜上》)
孟子還說過: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孟子&iddot;離婁下》)所以,人有仁、義、禮、智這四種&ot;善端&ot;,就好像人有四肢一樣人的四肢是天生而具有的,是人的自然之物那麼,在孟子看來,&ot;四心&ot;、&ot;四端&ot;也是生而具有的但是,孟子的論證還有較為謹慎的一面,孟子所謂天賦的&ot;四心&ot;、&ot;四端&ot;還僅僅只是完善的人性、道德的良好發端,它們僅僅只是一種&ot;善端&ot;,即善的萌芽人性和道德的完善,還有待於後天的學習和努力、擴充和培養孟子認為,能夠擴充這&ot;四端&ot;,就能為君主,保有四海;不加擴充,就會使&ot;善端&ot;失掉,連父母也保護不了所以,儘管孟子的性善論是一種天賦人性論,但他還是十分強調人的主體能動作用和後天客觀環境的影響這也為他解釋人的&ot;不善&ot;即惡的產生和存在留下了餘地
孟子所論述的這種&ot;善端&ot;‐‐&ot;不忍人之心&ot;、&ot;惻隱之心&ot;是人的類意識,是人的社會性的表現形式之一孟子認為這是人與禽獸相區別的特性,是很有意義的但他認為這種類意識、社會性,完全是自然之物,就像人的四肢一樣,則是錯誤的人的類意識作為人的一種社會屬性,是社會歷史的產物,是人類在長期勞動中,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至於說&ot;是非之心&ot;、&ot;羞惡之心&ot;、&ot;辭讓之心&ot;是人生而具有的,其錯誤就更加顯然了剛出生的嬰兒,怎能懂得&ot;是非&ot;、&ot;辭讓&ot;、&ot;羞惡&ot;呢?這是其一其二由於時代不同、地區或民族有別,人們往往有不盡相同的&ot;是非&ot;、&ot;羞惡&ot;、&ot;辭讓&ot;觀,原因何在?就是因為&ot;是非&ot;、&ot;羞惡&ot;、&ot;辭讓&ot;觀是由人的社會存在決定的,不同的社會存在產生出不同的&ot;是非&ot;、&ot;羞惡&ot;、&ot;辭讓&ot;觀所以,它們決非人的自然屬性,而是後天的人為
為了進一步論證人具有先天的善性,孟子又提出了&ot;良知良能&ot;說,舉出了&ot;孩提之童&ot;敬愛其親長的事實他說:
人之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