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詔班師後主信讒 託屯田姜維避禍 (第2/4頁)
ai重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猶豫不決。姜維留廖化守漢中,自己率三十萬大軍徑取洮陽。鄧艾分析姜維的行動,在洮陽設下伏兵。夏侯霸作為先鋒,見洮陽城門大開,以為是座空城,結果中計,被城上的伏兵射死。隨後姜維引兵接應,與司馬望交戰,初戰不利。
姜維本想明爭侯河,暗襲祁山,圍困鄧艾,但後主劉禪聽信宦官黃皓之言,連發三道詔命召回姜維。姜維得知是黃皓搞鬼,欲殺之,後在秘書郎郤正的勸說下,決定前往沓中屯田避禍。姜維向劉禪奏請,劉禪同意,於是姜維率領八萬兵馬前往沓中種麥,以為久計。與此同時,鄧艾得知姜維在沓中屯田,畫成圖本具表申奏。
3. 經典情節:
夏侯霸中計身死:夏侯霸作為姜維的先鋒,在進攻洮陽時,看到城門大開,以為是座空城,放鬆了警惕。結果城上突然鼓角齊鳴,矢石如雨,夏侯霸和五百軍皆死於城下,這一情節突出了鄧艾的智謀和姜維此次北伐的艱難。
姜維怒斥黃皓:姜維回到成都後,得知是黃皓進讒言導致自己被召回,十分憤怒,欲殺黃皓。但劉禪卻偏袒黃皓,讓姜維無可奈何,這一情節體現了蜀漢內部的政治腐敗和姜維的無奈。
姜維屯田避禍:在郤正的建議下,姜維意識到自己在朝中處境危險,於是向劉禪請求前往沓中屯田。這一情節既表現了姜維的明智,也暗示了蜀漢局勢的嚴峻。
4. 經典詩句:
“大膽姜維妙算長,誰知鄧艾暗提防。可憐投漢夏侯霸,頃刻城邊箭下亡。”這首詩感嘆了姜維的謀略雖長,但鄧艾更勝一籌,夏侯霸投降蜀漢後卻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增添了故事的悲劇色彩。
5. 經典典故:本回中提到的“滅虢取虞”,出自春秋時期的一個歷史故事。晉獻公藉口虢國侵犯晉國邊境,要派兵滅虢,但晉虢之間隔著虞國,於是大臣荀息向獻公獻上計謀,先送虞國國君美玉和寶馬,請求借道攻打虢國。虞國國君貪圖小利答應借道,晉國軍隊消滅虢國後,又把虞公抓住滅了虞國。在《三國演義》第115回中,用這個典故來比喻攻擊一方時先穩住另一方,等滅掉一方後再滅另一方。
6. 中心思想:
本回透過描寫姜維第八次伐魏的過程以及蜀漢內部的政治鬥爭,表現了蜀漢政權的衰落。姜維雖有北伐的決心和勇氣,但受到內部政治腐敗、皇帝昏庸、糧草不足等因素的制約,難以取得成功。
同時,也揭示了曹魏方面的強大,鄧艾等將領的智謀和軍事才能給姜維的北伐帶來了巨大的阻力。此外,還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盪和人民的苦難,連年的戰爭使得軍民不寧,國家經濟受到嚴重破壞。
7. 指導思想:
從蜀漢的角度看,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堅持北伐,體現了一種忠誠和執著的精神。但他的行為也反映出一種對形勢的誤判和過於自信的態度,沒有充分考慮到蜀漢的實際情況。
從曹魏的角度看,鄧艾等人的戰略和戰術體現了一種務實和靈活的思想,他們能夠根據敵人的行動及時調整自己的策略,以取得戰爭的勝利。
從整個故事的角度看,《三國演義》強調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規律,以及“忠”“義”“智”“勇”等傳統價值觀的重要性。
二、《周易哲學視角下的〈三國演義〉第 115 回解析》
《三國演義》第 115 回“詔班師後主信讒 託屯田姜維避禍”,這一章節充滿了複雜的情節和深刻的寓意。透過周易哲學的視角來深度剖析這一回,可以揭示出其中更為深邃的內涵和哲理。
在這一回中,蜀漢的姜維再次興兵伐魏,展現出了他的堅定決心和不屈不撓的精神。這種精神與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相契合。姜維如同一位不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