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分析完以上,讓我們進入正題。正題就是:為什麼歷史上總會改朝換代,沒有一個政權能夠長久存在?
【9解析千古之謎】
我們先從秦朝為什麼滅亡談起。關於秦朝滅亡的原因,存在著眾多的解釋。比如: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胡亥乃是亡國之君;酷刑嚴法,暴政無度;竭盡國力,役民太甚;或者還有說是楚人的大規模反抗‐‐帶有民族起義性質的反抗,再加上山東五國貴族的復國戰鬥。我無意從這些原因中分出對錯高下。不是說歷史是人民寫就的嘛,我倒願意試著從人民的集體無意識的角度來解析這個問題。
秦王嬴政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現在當時飽受戰火摧殘的人民面前,他統一了天下,成了秦始皇。以當時的環境和形勢來說,這樣的救世主是應運而生、受到歡迎的。秦始皇和摩西不一樣。猶太人敢殺摩西,是因為摩西天天和猶太人在一起,英雄常見也凡人,所以,摩西作為救星的光芒日漸暗淡下去。而秦始皇卻懂得深處自神的道理。他始終保持著神秘,和百姓保持著距離。距離產生美,更產生敬畏。在他的有生之年,他一直頭罩著這樣的救世主光環。老百姓未必愛他,但是敬畏他,認為他就和有巢氏、燧人氏、大禹一樣,是不可置疑的天子。天選之子的說法在今天已經沒有了市場,但對當時那些生活在神話和天意中的老百姓來說,卻是深信不疑的。秦王嬴政的暴政或許比摩西尚有過之,但直到他死,大秦帝國並看不出有崩潰的跡象。在他當皇帝的十二年中,並沒有遇到任何像樣的反抗。他作為救世主的地位,是穩固的、為大眾所認同的。
當秦始皇四處求仙,想長生不老時,我想,不僅秦始皇相信他自己能夠成功,應該有很大部分的百姓也相信他是能夠成功的。秦始皇在他們眼中,是一個神話般的人物,理應無所不能。但當秦始皇沒能成仙,而是死了,像普通人那樣死了,民眾便覺得受到了欺騙,由之而產生憤怒。自然,這些情緒,是發生在潛意識裡。在這種潛意識的驅使下,他們會選擇報復。但這種動機經過意識的改頭換面,便成了為了其他目的。
秦二世胡亥,能夠繼承他老爸的皇帝地位,卻無法繼承他老爸的救世主地位。幾乎每個朝代都會碰到這樣的問題。所以說,對每一個朝代來說,第二任皇帝通常最為難熬。
民眾希望再次被拯救,再重溫一次被拯救的過程,等到陳涉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這裡有一個疑問:秦朝雖是二世而亡,但接下來的朝代,許多能傳承到十幾代以後。這又是為什麼呢?不為別的,因為對民眾的教育,尤其是儒家思想。
在統治者眼中,儒家有兩個觀點最值得看重:忠和孝。孝就意味著你愛自己的父母兄弟,愛多則行疑,想造反,可得先為自己家人的性命考慮考慮;忠則意味著,你忠於君主,就是忠於國家,造反是不對的,造反是不好的,造反不乖。透過這種知識的灌輸,實際上無意中起到了一種對民眾的救星情結進行壓抑排擠的作用,使救星情結長久地待在潛意識裡,無法冒頭。民眾失去了對救星的期待,自然只能選擇對現行政權的順從。於是,那些皇帝也就可以高枕無憂,可著勁地折騰,搜刮民脂民膏,享受酒池肉林。
然而,當民眾的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救星情結終究會覺醒。這種情結只能被暫時壓抑,卻無法被永遠磨滅。於是,新的一輪造星運動再次開始。又一顆救星出現了。他顛覆了舊的政權,建立了新的政權。而可憐的民眾,終究還是擺脫不了做綿羊的命運。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的開篇如是寫道:&ldo;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rdo;這是基於歷史事實的陳述。然而,其原因還是在於集體無意識的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