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生命的本源是什麼?更確切地說,生命從何而來,來了之後又有怎樣的表現形式?生命,更主要的是人,來到這個世上,體現出來的就是本性,用人的本源概括,那就是人性。
對於世間,人性外在表現無非就是善或者惡。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都有其道理。本能的性,無從去判斷是善是惡。出生就是存在,只為生命而存在這個世間,也無所謂善和惡。
更多的時候,善與惡的表現,在於脫離於嗷嗷待乳的嬰兒,從稚齡開始直到死亡結束,只要有了本能存在的意識和行為,即便這個意識和行為尚不能自己完全控制,善和惡就會開始表現。
人性善惡的標準,其實是一種道德約束,以有利於大眾或者部分人的行為稱之為善,以不利於大眾或者部分人行為的稱之為惡。然而,這個道德的標準並非自然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社會發展下人們的行為形成的。
就像有人盜竊或者搶奪他人的財物,這個行為被稱為惡。之所以被稱為惡,就是因為這個行為不利於大眾和大部分人,那個財物本就是屬於別人的,別人的財物,透過不正規或在別人沒有許可的情況下得到,就是惡。
再比如治病救人,治病是針對大眾身體健康的一種行為,這個行為帶來的結果就是讓大眾從病痛中解脫出來,哪怕有部分人最終還是離去,治病的這個行為還是給了親屬一定的慰藉,所以它被稱之為善。
然而,這個善惡的標準都是人對一定行為進行的規範,並非本源存在的。人的很多行為不會在約束範圍內進行。在無意識狀態和追求生存本能的前提下,道德的善惡約束,往往壓制不了人的本性。
剛出生的嬰兒,沒有個體意識或者個體並不能控制意識,他唯有的就是生存的慾望,餓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他並不知道他身邊的或者面對的是什麼,所以他抓到了就會用本能去吃來滿足解決飢餓的慾望。
然而,滿足這個慾望是沒有善惡的。不管此時他母親的狀態如何,或者身邊的這個人是不是他母親,他吃奶後會不會讓別的嬰兒捱餓,都無關緊要或者說他完全不知情,因為他本能的生存第一。
與此同時,這個生存下的行為也就不存在善惡,也制定不了道德標準。善惡的前提必須是,人的存在。如果人或者生命都不存在,那善惡就無從談起。這個生命,也包括自然界或者世界的生命。
正如人與自然的和諧,當人類對自然肆意破壞後,就會發現環境變了,世界對人進行懲罰,災害、疫病就會增多。於是,對保護自然環境就會制定一個準則,人的行為就有了善惡的區別。
在社會更迭或者出現混亂的時候,總能看到人為了生存或者對資源的掠奪而侵奪他人財產,甚至傷害他人性命的事情。此時的社會秩序和道德標準,往往不能對人的行為進行徹底地壓制。
其根由就在於,生存在一切道德標準和社會秩序之上。如果連生存都沒有,那遵循社會秩序和維護道德標準的意義在哪裡?因此,本源的善惡,在生存面前就失去了價值,善惡的存在,必須建立在生存的基礎上。
有了生存,即人的存在,才有了善惡。沒有人的存在,善惡便沒有意義。因此,人之初,即不存在善,也不存在惡,只有本能追求的存在或讓自己繼續存在。善惡,只是生命延續後人為制定的道德標準。
生命存在的本身需求,就是要生命繼續存在,即對生命的渴望,這便是存在的慾望。無論生命初期、中期,還是後期,只要存在,慾望就不會消亡。即便生命最終消亡,慾望始終還在。
不管人性的善惡標準怎樣界定,生命本身的續存,都是因為慾望。有慾望,才會不斷追求繼續生存。只有在本身慾望得到滿足,才會更多考慮人性善惡對生存的影響。一旦生存受到阻礙,那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