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第1/2頁)
陳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那一天,正是日本提出改革朝鮮內政的無理要求的日子,而負責北洋交涉事務的李鴻章正積極尋求列強斡旋,想透過邀請列強派兵進入朝鮮保護商務的方式,破解日本獨吞朝鮮的陰謀。褚成博奏參的矛頭對準李鴻章,認為李鴻章不想方設法增兵朝鮮,威懾日本,反而尋求列強調停,&ldo;何能壯聲威而折狡謀&rdo;,要求清政府在朝鮮問題上採取強硬態度,增兵和日本抗衡。
7月4日,朝鮮局勢進一步緊張,已升任吏科給事中(清代官名,都察院下設的言官,負責專門糾察吏制,有直接向皇帝建言的權力)的褚成博再度上折言戰。除繼續對李鴻章力主外交和議的行動提出嚴厲批評外,褚成博還專門就中日軍力做了一番對比,評價日本是&ldo;島夷小丑,外強中乾,久為寰海所共知&rdo;。中國歷史上對東瀛島國日本向來小視,加上日本在朝鮮壬午、甲申兩次事變中外強中乾的表現,更使得在清流士子乃至中國百姓心目中,日本不足懼的印象已根深蒂固。
對於中國,褚成博的看法也代表了當時的普通輿論。&ldo;我中華講求海防已三十年,創設海軍亦七八年&rdo;,北洋的海軍和海防陸軍&ldo;技藝純熟,行陣齊整,各海口炮臺輪船塢一律堅固&rdo;,&ldo;武備修舉,足以永靖海氛&rdo;。
經過這麼一番對比,褚成博表示了自我的不解,即我們既然有如此強大的武備,面對&ldo;區區一日本&rdo;,為什麼要顯得如此退縮?他認為應該&ldo;決意主戰,大加驅剿,兵威既振以後,辦理交涉事務自能就我範圍。&rdo;在奏章最後他得出結論,三軍勇怯全視統帥,正是因為李鴻章怯懦才使得強大的中國面對日本的挑釁,竟然不作強硬回復,&ldo;苟非李鴻章激發天良,感勵將士,恐此事終無把握&rdo;,要求光緒皇帝&ldo;嚴旨責成該大臣,妥為籌辦,不準稍涉因循&rdo;。[1]
海軍:逝去的亞洲第一(1)
其實對這種頗具代表性的敵我實力判斷,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早在褚成博第二份奏摺上遞幾天前,就已經表示過截然不同的看法。當7月1日時,清廷上諭李鴻章,認為中日局勢&ldo;將有決裂之勢&rdo;,要求李鴻章就一旦&ldo;倭兵起而相抗&rdo;後,我方該如何應對,預作準備。[2]李鴻章接旨後隨即奏復,其內容大出清廷意料,在中樞引起了一場不小的地震。迥異於輿論普遍的軍力估計,李鴻章報告稱北洋海軍可用的戰艦僅僅只有8艘,陸軍方面李鴻章雖然沒有明言,但是稱如果要預備戰爭,必須先籌餉二、三百萬兩,增募士兵,顯示出現有兵力並不充足。這種情況,顯然和陸軍將兵百萬、海軍亞洲第一的外在形象相差得太遠。接報後,清政府吃驚不已,第二天寄出密諭,由驛站用500里加急這種特殊的報信形式,快馬流星送往天津,要求李鴻章做出詳細解釋。
&ldo;該督練辦海軍有年,前據陳奏校閱操演情形,俱臻精密,自已足備緩急。茲據奏稱,北洋鐵快各艦堪備海戰者只有八艘。究竟海軍所練之兵有若干?此外北洋分扎沿海防軍若干?及直隸綠營兵丁可備戰守者若干?著即逐一詳細復奏!&rdo;[3]
等到7月4日,就在給事中褚成博上奏憑空分析清軍優於日軍,不解為何對日示弱時,李鴻章的詳細報告也在同一天送到了紫禁城內。這份檔案,是甲午戰爭爆發之前,清政府主管官員對自身軍事實力所做的最明確估計,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從這裡我們將看到一番觸目驚心的景象。
李鴻章首先報告海軍的情況,說明為什麼只有8艘軍艦可資海戰。
&ldo;伏查戰艦以鐵甲為最,快船次之。北洋現有&l;定遠&r;、&l;鎮遠&r;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