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全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與此同時,塞裡姆三世重組御前會議,調整御前會議成員的職責,削減大維齊爾的權力,縮短行省長官的任期,縮小包稅範圍,設立直接徵收賦稅的專門機構,擴大財源,籌集軍費,創辦新式醫院和軍事學校,向倫敦、巴黎、柏林和維也納派出常駐外交機構。1793年,塞裡姆三世從包稅商手中收回約400處封邑,實行直接徵稅。此後,越來越多的封邑處於蘇丹的直接控制之下。
塞裡姆三世的新政舉措,損害了傳統的軍事貴族、近衛軍團、歐萊瑪階層和包稅商的既得利益,遭到保守勢力的激烈反對。1807年5月,駐紮在伊斯坦堡的近衛軍團發動兵變,以新政舉措與伊斯蘭教法不符為由,解散新軍,罷免塞裡姆三世,擁立穆斯塔法四世(tafa iv,1807‐1808年在位)出任蘇丹。穆斯塔法四世即位後,譴責塞裡姆三世的改革舉措系違背教法的邪惡行為,宣佈取消新軍,恢復奧斯曼帝國的原有秩序,新政隨之夭折。
1808年7月,多瑙河地區的奧斯曼貴族巴拉克塔爾&iddot;穆斯塔法帕夏率軍入主伊斯坦堡,廢黜蘇丹穆斯塔法四世,在塞裡姆三世死於保守派的暗殺後,擁立馬哈茂德繼任蘇丹,是為馬哈茂德二世(ahud ii,1808‐1839年在位)。馬哈茂德二世當政期間,恢復塞裡姆三世時期頒布的新政法令,延續塞裡姆三世制定的新政舉措,擴大改革的領域,時人稱之為奧斯曼帝國的彼得大帝。
馬哈茂德二世
塞裡姆三世的新政舉措,主要侷限於軍事層面。相比之下,馬哈茂德二世的新政舉措,涉及奧斯曼帝國統治制度的諸多領域,包括軍隊的歐式化、土地制度的非封邑化、政府機構的官僚化和政治生活的世俗化,其中新軍的重建構成新政的核心內容。
馬哈茂德二世首先致力於重建新軍,新軍配備新式槍枝和火炮,聘用普魯士軍官,採用普魯士的訓練模式。1826年5月,馬哈茂德二世與駐紮在伊斯坦堡的近衛軍團發生衝突;蘇丹出動新軍鎮壓近衛軍團的反叛,進而解散近衛軍團。1827年,新軍人數達到27萬人,分為31個團,其中10個團駐守伊斯坦堡,21個團駐守行省;每團包括3個營,每營包括8個連。馬哈茂德二世當政後期,新式步兵達到65萬人。
1831年,蘇丹宣佈將提馬爾收歸國有,廢除封邑制,全面改革稅制,旨在擴大財源,為重建新軍提供必要的經濟支援。與此同時,馬哈茂德二世改革奧斯曼帝國傳統的官僚機構,設立新的國務會議,下轄陸軍部、內務部、外交部、財政部、司法部和瓦剋夫事務部,大維齊爾改稱首相(不久後又棄首相的稱謂而恢復維齊爾的稱謂),起用新官吏,身穿歐式官服,實行薪俸制,旨在強化蘇丹的統治,削弱貴族的離心傾向。
此外,馬哈茂德二世效法埃及的統治者穆罕默德&iddot;阿里帕夏,在保留傳統宗教教育體制的同時,推行世俗教育,進而形成教俗二元的教育體系。馬哈茂德二世當政期間,派遣留學生赴西歐諸國學習軍事技術,創辦包括陸軍學校、海軍學校和軍事醫學院在內的新式學校,聘用歐洲教官,採用歐洲教學模式,使用歐洲語言授課,旨在培養新軍將領及政府官吏,是為奧斯曼帝國世俗教育的原型。
蘇非派拜克塔什教團長期以來與近衛軍團保持密切關係,制約蘇丹的權力,構成奧斯曼帝國政治舞臺上舉足輕重的社會勢力。馬哈茂德二世解散近衛軍團之後,平息拜克塔什教團發動的叛亂,進而取締拜克塔什教團,沒收拜克塔什教團的財產。1826年,馬哈茂德二世任命伊斯坦堡的大穆夫提作為歐萊瑪的最高宗教首領,同時規定瓦剋夫事務部掌管歐萊瑪控制的宗教地產,剝奪歐萊瑪的經濟自主權,由國家向歐萊瑪發放俸祿,宣佈教育部和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