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全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穆斯塔法二世
簽訂《卡羅維茲和約》
17世紀,奧斯曼帝國在基督教歐洲的主要戰爭物件是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進入18世紀,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 dynasty)與普魯士激烈角逐中歐的霸權,奧斯曼帝國與俄國的戰爭逐漸取代與哈布斯堡王朝的戰爭,巴爾幹半島、黑海北岸和南高加索地區的領土成為奧斯曼帝國與俄國之間的主要爭奪目標。1711年,彼得大帝率領的俄軍進攻奧斯曼帝國,俄軍敗績。1768‐1773年,奧斯曼帝國與俄國再次爆發戰爭,奧斯曼帝國軍隊敗績,蘇沃洛夫統率的俄軍佔領布加勒斯特,控制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攻入南高加索地區,俄國艦隊進入愛琴海水域。1774年,奧斯曼帝國蘇丹被迫與沙皇俄國簽訂庫《楚克&iddot;開納吉和約》(treaty of k&uul;&edil;&uul;k kaynarca),奧斯曼帝國喪失克里米亞和黑海北岸穆斯林汗國的宗主權,支付750萬阿克切的戰爭賠款,俄國獲得多瑙河以及黑海、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的航運權,同時俄國政府獲準向伊斯坦堡派駐公使,奧斯曼帝國境內的東正教徒處於俄國政府的保護之下。對外戰爭的屢屢失利和疆域的接連喪失,標誌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
法國是奧斯曼帝國的傳統歐洲盟國。自16世紀起,奧斯曼帝國與法國建立了密切的外交聯絡,旨在共同反對稱霸中歐的哈布斯堡王朝。1569年,蘇丹塞裡姆二世與法國簽署協議,給予法國人在奧斯曼帝國境內的貿易優先權,允許法國船隻自由進出奧斯曼帝國海域和港口。進入18世紀,普魯士的興起導致歐洲政治格局的深刻變化,法國與哈布斯堡王朝以及奧斯曼帝國的關係隨之發生變化。1798年,拿破崙率領法軍從土倫出發,在亞歷山大港登陸,繼而佔領開羅。1799年,奧斯曼帝國與英國、俄國建立反法聯盟。1801年,駐守埃及的法軍向英軍投降。此後,英國成為影響奧斯曼帝國的主要外部勢力。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中東,地處英國本土與英屬印度之間的重要戰略位置。控制英國本土與英屬印度之間的貿易通道,以及擴大英國工業品在中東的市場,構成促使英國插足奧斯曼帝國的主要原因。
作者點評:
大自然中沒有不敗的花朵,歷史的長河中同樣沒有日不落的帝國。花開花落,鬥轉星移,既是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也是歷史長河的形象寫照。奧斯曼帝國脫胎於安納託利亞西北一隅的彈丸之地,百餘年間雄踞亞非歐大陸的中央地帶,如日中天。至蘇丹蘇萊曼一世去世後,疆域遼闊的龐大帝國矛盾疊加,衰落的跡象日漸浮出水面。崛起中的歐洲諸國與相對停滯的伊斯蘭世界之間形成巨大的歷史落差,奧斯曼帝國無力抗衡來自西方的衝擊,江河日下,往日的輝煌隨之漸漸遠去。
[1] 路易斯:《現代土耳其的興起》,第468頁。
[2] zurcher, e j, turkey, a odern history, london 1993, p11
[3] 路易斯:《現代土耳其的興起》,第468頁,第469頁。
[4] 路易斯:《現代土耳其的興起》,第471頁。
[5] 路易斯:《現代土耳其的興起》,第471頁。
[6] 路易斯:《現代土耳其的興起》,第34頁。
[7] 布羅代爾:《15‐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第三卷,施康強、顧良譯,三聯書店1993年版,第540頁。
第八章 自上而下的新政舉措與憲政運動
一、塞裡姆三世與馬哈茂德二世的新政舉措
奧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