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全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蘇非主義的宗教實踐,最初只是建立在個人基礎之上的無組織的信仰方式。自塞爾柱蘇丹時代開始,蘇非主義的追隨者逐漸出現聚合的傾向,進而在伊斯蘭世界各地形成諸多教團組織。蘇非教團的成員通稱德爾維什(源於波斯語,本意為貧民、乞丐),他們根據個人修煉的不同水平,分為若干等級。德爾維什即內心無任何念頭的人,言而無語,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無味,無動無靜,無喜無憂。每個教團都有稱作道堂的宗教中心,也有各自的活動區域。教團成員的主要功修內容是迪克爾,即時刻記念安拉,反覆讚頌安拉,直至達到無盡無休的程度。迪克爾作為蘇非教團的功修,源於《古蘭經》的如下啟示:&ldo;信士們啊!你們應當常常記念安拉,你們應當朝夕讚頌他超絕萬物。&rdo;(《古蘭經》,30:17)迪克爾的念詞,包括稱作沙哈達的清真言、《古蘭經》的啟示、讚頌安拉和先知穆罕默德的內容,以及某些具有神秘色彩的蘇非派詩歌和散文。教團成員或高聲贊念,修煉肉體,或低聲默唸,啟迪心靈,或伴以和諧悅耳的音樂,或伴以婆娑旋轉的舞蹈,種類多樣,形式各異。蘇非教團的首領對於普通成員擁有絕對的權威,教團的創始人則往往被後來者視作聖徒並加以尊崇,由此形成蘇非教團特有的聖墓崇拜。聖墓在阿拉伯語中稱作&ldo;拱北&rdo;,波斯語中稱作&ldo;麻札&rdo;。個別教團常以朝拜聖墓取代朝覲克爾白。
蘇非教團數量繁多,大體分為三個系統。卡迪裡教團、蘇哈拉迪教團和裡法伊教團始建於12世紀,分別以巴格達和巴斯拉作為道堂所在,構成蘇非教團中的伊拉克系。13世紀,沙茲裡葉教團興起於突尼西亞,巴達維教團興起於埃及,構成蘇非教團中的非洲系。阿薩維教團、庫布拉維教團和契斯提教團分佈在中亞和印度諸地,統稱蘇非教團中的呼羅珊系。
蘇非主義並非獨立的宗教政治派別,只是表現為特定的信仰方式和生活原則。所謂的蘇非派(al-sufiyyah),泛指追求禁慾生活和神秘信仰的穆斯林,他們中的一些人尊奉什葉派伊斯蘭教,而更多的人則屬於遜尼派伊斯蘭教,其政治觀點和宗教信條或與什葉派相同,或與遜尼派吻合。蘇非教團改變伊斯蘭教以往不在民間傳播的習俗,致力於在異教地區的傳教事業。中亞、南亞、東南亞和非洲內陸的許多民族,皆因蘇非的佈道,相繼皈依伊斯蘭教。另外,蘇非的傳教活動並不訴諸武力,而是採取和平的勸說方式;由於其佈道物件大都是文化相對落後的民族,因此允許皈依者保留固有的生活習俗,頗為寬容。
奧斯曼帝國時期,崇尚苦行和禁慾的蘇非教團逐漸成為民間伊斯蘭教的載體,與官方伊斯蘭教分道揚鑣。奧斯曼帝國境內的蘇非派信徒分別隸屬於自西亞傳入的卡迪裡教團、裡法伊教團、納格什班迪教團和安納託利亞高原形成的麥烏拉維教團、拜克塔什教團,派系繁雜,人數眾多,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麥烏拉維教團的信眾主要分佈在安納託利亞的城鎮地區,與手工業者及商人階層聯絡密切,是奧斯曼帝國政府用於制衡拜克塔什教團的重要宗教勢力。梅夫萊維派(即麥烏拉維教團)的首腦,是一個極受尊敬的有名人物,有時候他出面主持新蘇丹登基時舉行的佩劍禮。拜克塔什教團的信眾大都分佈在魯梅利亞即巴爾幹鄉村,是在巴爾幹半島傳播伊斯蘭教的主要載體。由於奧斯曼帝國長期在巴爾幹地區募集兵源,拜克塔什教團與近衛軍團逐漸形成密切的聯絡,充當近衛軍團的隨軍神職人員。
一首詩歌如此描繪16世紀中期奧斯曼帝國的拜克塔什教團:
沒有鬍鬚,心靈也受到挫傷,手裡握著戟,羊皮圍裙圍在他的腰間;
裝扮著鈴鐺和羽毛:
寫著愛的本本帶在他腰裡邊,腰上繫著繩子,上面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