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全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奧斯曼帝國的經院哲學成就主要表現在14‐15世紀,達夫德&iddot;開塞利(davud-u keyseri,?‐1350年)、毛拉&iddot;費納裡(ollah fenari,1350‐1431年)、貝德里丁&iddot;西瑪夫尼(bedredd-i siavni,即貝德里丁&iddot;馬哈茂德,bedrudd ahut)謝赫以及霍加栽德&iddot;穆斯里胡德丁&iddot;穆斯塔法&iddot;艾芬迪(hocazade lihudd tafa efendi)是這一時期最為傑出的教義學家。達夫德&iddot;開塞利與毛拉&iddot;費納裡將阿拉伯的經院哲學著作譯成土耳其語,使法拉比的哲學觀點成為奧斯曼帝國經院哲學的基礎。法拉比本名阿布&iddot;奈斯爾&iddot;穆罕默德&iddot;法拉比(abu naser uhat al-farabi,約872‐950年),生於中亞法拉布附近,其父是波斯人,其母是突厥人。法拉比不僅承襲古代希臘的哲學傳統和肯迪的哲學思想,而且深受蘇非主義神秘思想的影響。法拉比認為,安拉是永恆不變的第一存在,宇宙現象始於安拉的&ldo;流溢&rdo;,萬物的形式蘊涵於安拉的本體之中;&ldo;流溢&rdo;過程的起點是作為最高精神的安拉,終點是人的精神;自安拉&ldo;流溢&rdo;的外部世界包括土、水、火、空氣諸種物質,運動和變化是物質的特性。法拉比認為,人具有認識外部世界的能力,感官的認識與理性的認識具有內在的聯絡;認識開始於感官的認識,最終上升到理性的認識,從而達到認識的目的。法拉比還認為,人的靈魂並非獨立於肉體的存在,而是與肉體具有密切的聯絡;人死後,其靈魂回歸永恆的宇宙靈魂。法拉比深諳亞裡士多德的著作,被譽為繼亞裡士多德之後的&ldo;第二導師&rdo;和&ldo;伊斯蘭東方最偉大的哲學權威&rdo;。
貝德里丁&iddot;西瑪夫尼謝赫的教義學著作側重探討世界的本原、天堂和地獄、天使和魔鬼等概念。霍加栽德&iddot;穆斯里胡德丁&iddot;穆斯塔法&iddot;艾芬迪是備受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寵信的宗教學者,他的觀點對奧斯曼帝國的經院哲學影響最大。霍加栽德&iddot;穆斯里胡德丁&iddot;穆斯塔法&iddot;艾芬迪極力反對伊本&iddot;魯世德的觀點。伊本&iddot;魯世德(b rušd,1126‐1198年)全名穆罕默德&iddot;艾哈邁德&iddot;穆罕默德&iddot;魯世德(abu l-walid uhaad b ahad b rušd),西方人稱之為阿維羅伊(averroes),生於西班牙的科爾多瓦,後來在馬拉喀什、塞維亞和科爾多瓦等地著述和講學。伊本&iddot;魯世德在伊本&iddot;巴哲和伊本&iddot;圖菲利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哲學的世俗傾向。伊本&iddot;魯世德承認安拉是無始的最高存在和世界的第一推動者,同時強調物質和運動及其固有規律的永恆性,強調物質與其外在形式的統一性和不可分割性,尤其否認&ldo;無中生有&rdo;和&ldo;先有而後無&rdo;的傳統神學觀念。伊本&iddot;魯世德認為,靈魂並非獨立於肉體的存在,而是與肉體不可分離,靈魂將隨肉體的死亡而消失。伊本&iddot;魯世德發展了伊本&iddot;西那的&ldo;雙重真理論&rdo;,強調哲學與宗教的不悖性和理性與天啟的不悖性,認為宗教的真理來源於天啟,具有象徵性和寓意的形式,是對世人的訓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