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第1/2頁)
鄭浪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時候,國際強權國家擔心戰事擴大會妨礙到他們在上海的商業利益,因此紛紛地介入調停,日本眼見滿洲國已經炮製成功,也不想與國際社會完全的決裂,而在上海的作戰又不順利,因此願意接受停戰。而國民政府知道自己的實力仍然無法進行抗戰,也需要國際社會的支援,因此也就同意與日本簽訂停戰協議。當然日本在這個停戰協議中,必須退回原來的陣地,但是日本仍然討到一個便宜,就是中國的部隊不得直接進入上海市近郊[4]。
在上海簽訂停戰協議之前,日本上海派遣軍與上海日本的領事、僑民,在四月二十九日,慶祝日皇裕仁生日(日本人叫天長節)的閱兵群眾集會中,遭到韓國反日誌士尹奉吉的炸彈攻擊,白川大將當場重傷致死,駐華公使重光葵的一條腿被炸斷,植田師團長的一雙眼睛炸瞎,多名日本高階將校與官員負傷,使整個日軍的驕氣為之震懾。
75 事變的分析與檢討
一二八事變的上海浴血抗戰,雖然中國方面以低姿態的和局收場,但是中國軍隊在上海作戰時的英勇表現,足以洗刷中國軍隊在東北不戰而退的屈辱,而一般的中國平民百姓,自動自發的熱烈支援軍隊抗日的各種表現,開始凝聚了民族主義的力量,這對於後來中國的政局與歷史,發生極其重大的影響。這場浴血抵抗,不但讓中國人民感到驕傲與興奮,也讓國際社會對於中國軍隊抵抗侵略的決心與能力,出現刮目相看的正面看法。
不過其中也有不利的結果,就是輿論過於同情十九路軍的&ldo;孤軍&rdo;抗敵,因此強烈批評蔣介石的&ldo;擁兵不救&rdo;,更反對就此見好就收,而與日本簽訂停戰協議。這些可以說是見木不見林的看法,最終為十九路軍發動&ldo;閩變&rdo;而背叛國民政府留下伏筆。而廣州方面的政府,甚至認為這是蔣介石與汪精衛的賣國行為,有意打擊與抹殺&ldo;粵軍&rdo;的威信與表現,因此再一次醞釀發動與南京政府分裂的行動。
若從事實的真相來分析,十九路軍堅持不待命就自動地奮勇抗敵,當然表現出中國軍人守土有責的英勇士氣,否則在九一八事變之後,陷入低迷與絕望的中國人心,在中國軍隊繼續不敢抵抗的之後挫折,真的有可能會面臨分崩離析的狀況。但是若是跟著當時的輿論,認為國民政府只要學十九路軍的&ldo;跟日本人拼了&rdo;的戰法,就可以在上海擊敗日軍,或是進一步收復東北失地,甚至還有可以&ldo;遠徵東瀛&rdo;的高調,那就不但是天真,甚至是激情與過於幼稚了。十九路軍與第五軍在上海與日軍浴血奮戰,而初步戰績令人振奮,但這只能夠暫時擋住過度自大與&ldo;輕敵&rdo;的日軍攻勢而已。真正的要和日軍一決高下,以當時中國的軍隊以及中國的國力,還是相差得太遠了[5]。
但是當時政客與所謂輿論的批評下,蔣介石成為不肯支援十九路軍&ldo;打敗&rdo;日軍的&ldo;親日&rdo;份子,只差點沒有宣佈他就是漢奸。事實上是,當時蔣介石才剛剛在政府陷入危亡震撼之際復出,這時已經支離破碎的國民政府,又在慌亂之中,剛遷到洛陽,蔣介石實在是既無充足的兵力可以調動,更無足夠的糧餉可發,一點維持政府運作的經費,以及安撫軍隊不要譁變的糧餉,還是靠其舅子宋子文的關係,在上海的銀行團中,軟硬兼施地勉強給湊出來的。假如蔣介石沒有派遣精銳的第五軍(那時蔣介石當時唯一能立刻調動的中央軍看家部隊),及時地支援十九路軍對抗日本的陸軍攻勢(第五軍兵力為五萬,十九路軍為三萬,裝備又以第五軍為佳),那麼上海的戰局,根本不待白川義則增援的大部隊到達,十九路軍就很可能會以慘敗收場。
而日軍之所以會無法在上海一擊而勝,當然是嚴重低估